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破6.17关口,尽管仍保持跌势,但5月人民币即期汇率上涨0.19,出现年内首次月度升值。一年来人民币的升跌显示已经打破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确立了“双边波动”态势。下一步须趁美国量化宽松调整未到位之时,抓紧在汇率形成机制以及金融配套改革上再下一城。
从国际收支情况看,贸易盈余大幅收窄,人民币汇率也开始逐步趋向均衡水平。二次汇改后,我国实行了一整套相对完善、较具活力的汇率形成机制,对国际收支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引导人民币汇率逐步收敛至均衡水平,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市场主体的外汇供需对比。
一方面,人民币的名义及实际汇率均实现大幅升值;另一方面,过去五年结构性再平衡已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已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峰值的10%降至2.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9年来的最低水平。按均衡评价理论及测算方法,国际收支平衡或微幅盈余时,汇率水平大致为均衡状态,须趁美国量化宽松调整未到位之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相应配套金融机制改革。一旦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可能还会马上开启加息进程,留给人民币的时间窗口并不太多。
首先,利用当前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的机会,确立一套明确的、贯彻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的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具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浮动规则中应该考虑三个中间目标:经常项目余额/G DP占比目标,以此反映促进外部平衡目标;外汇占款目标,以此反映促进内部平衡目标;有效汇率目标,以此反映稳定出口竞争力和进口成本的目标。
其次,必须加强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利率工具是稳定汇率的重要杠杆,完善的利率平价机制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的有效波动的重要保证。如果有灵活的利率调整政策和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利率的上下波动即可消除利差,尤其是短期利率对调节汇率、打击投机资本的冲击非常有效,从而可以稳定人民币汇率,降低外汇市场的波动性。而这一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利率的市场化。因为统一协调的金融市场能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联系,完善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是保证外汇交易活跃和汇率稳定的重要经济杠杆。
再者,建议中间价的定价机制更多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挂钩,将有利于理顺价格预期形成机制;在即期和远期外汇市场,给予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价格形成中更大的权重,适度拉长中间价的公布期间,以鼓励市场化价格发现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最后,目前转向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的风险主要是“热钱”,即国际投机资金的流动。统计显示,2013全年,由非贸易顺差因素带来的外汇占款增量达到11663亿,比2012年增加2051亿,说明金融性因素导致的跨境资金流动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已占越来越重要的份额。未来可以考虑通过托宾税等方式,构筑资本开放的金融防护网。对于短期资本特别是热钱流向保持高度警惕,须加强与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合作,加大对人民币套利衍生产品管理,密切关注人民币贬值影响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率,加强金融风险防护网。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