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一的欧元区降息之后,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做出何种反应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人民币该如何应对欧洲央行挑起的“汇率战”呢?
欧洲央行6月5日宣布将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从0.25%降至0.15%,这也是自2013年11月份以来,央行再度降息。同时,欧洲央行还宣布下调边际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1%,这也是全球首家实施负存款利率的主要央行。
6月6日是欧洲降息之后国内金融市场的第一个交易日。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一改往日颓势,骤升85个基点。
6月9日,欧元区降息的消息经过了一个周末的发酵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485,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38个点,单日涨幅达0.22%,创20个月以来最大。这一中间价为3月27日以来新高,也是人民币中间价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上升。
人民币中间价强势上扬提振了市场情绪。而刚刚公布的外贸数据似乎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谷底。海关总署上周末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贸易顺差为359.22亿美元,创下2009年2月份以来的新高。尽管前5个月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但5月份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下跌,铜进口环比下滑15.6%,铁矿石进口环比降7.2%。
机构分析认为,受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影响,基于贸易融资目的的商品进口可能已经失去动能。受欧洲央行降息影响,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在波动中延续升值,预计最早本月人民币对美元走势就将扭转方向,到年底将升至6.12元人民币水平。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外贸顺差扩大叠加欧央行加速宽松,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空间不大,将维持双向波动。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偏弱的进口意味着国内稳增长政策需要加码,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压力不小。
有媒体报道称,针对是否应当采取包括降息在内的更多措施来提振经济的争论,央行的态度很明确,即目前不会采取降息的措施,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贷将加剧已不断膨胀的债务,并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
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决策层已经果断采取了措施。比如5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了五条措施。其中第一条是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发放“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
“定向降准”是目前定向微刺激政策中威力最大的政策之一。微刺激是今年才出现的新名词,用以区别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推出的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也形象说明了当下中国经济的微妙形势。
笔者曾将定向降准比喻为“局部降雨”,全面降准则是“甘霖普降”。前者是官方为实现经济稳增长而采取的措施,是微刺激政策,作用明显;后者是有识之士为经济长期稳增长开出的“药方”,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全面微调,在普惠所有金融机构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定向微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那时欧洲央行还没有推出“欧元版QE”。在欧洲央行挑起“汇率战”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将更加引人关注,其中外汇占款规模的变化将影响到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也许在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明朗之后,是继续“局部降雨”还是选择“甘霖普降”,就将一目了然了。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