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还是疏解城市功能、力促京津冀协同发展,亦或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北京市高位谋划首都改革蓝图,稳步推进改革进程,致力于建立健全体现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蓝天流云,大地明艳。九月,北京进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当天安门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紫禁城鎏金宝顶熠熠生辉时,这座建城史超过三千年的古城,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新的,行走北京,能够倾听到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澎湃的心跳,那是改革之声!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就北京发展和管理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要求,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为北京市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注入了巨大动力。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无论是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还是疏解城市功能、力促京津冀协同发展,亦或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面对这些摆在首都发展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思维,高位谋划首都改革蓝图,稳步推进改革进程,致力于建立健全体现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必然,是大势所趋,是推进首都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郭金龙指出:“要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把全面深化首都改革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作为首都,北京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奋勇争先,一份体现首都魄力、首都特色、首都标准的“北京改革答卷”正在逐步揭晓……
攻坚:瞄准“城市病”,敢啃“硬骨头”
改革,已到攻坚阶段。改革者,敢不敢碰利益群体、能不能啃下“硬骨头”?
每年的中小学生招生季,都堪称一场“大战”。北京的家长明显感觉到,今年大不一样——“条子”失效、“共建”失效!
在北京,不少中央单位、市级机关、国企等单位多与优质中小学通过建立“共建”关系,每年获得一定数额的职工子女入学名额,由此甚至滋生“黄牛”产业。上名校,几成权、钱交易,群众意见强烈。
向“共建”开刀!否则谈何解决择校“顽疾”?
4月中旬,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小升初将取消共建生,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入学。为确保就近入学措施落实,全市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通过电脑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
在治理择校、推进教育改革中,名校云集的西城区难度最大,改革也最彻底。“通过学区制,实现了全区11个学区都有优质学校,并将19所薄弱学校合并到优质学校,这从根本上遏制了家长跨区择校的愿望。”西城区教委主任丁大伟说,比如,将长安小学、民族团结小学等6所小学并入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实行统一教学管理和促进师资流动,扩大了优质教育的覆盖范围,家长就没有必要都往实验二小挤了,一些原本招不来学生的学校也不愁生源了。(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有了学区制和教育资源重新布局为基础,西城区在招生政策上严格执行就近划片入学,禁止跨学区择校,并坚持公开透明,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今年秋季实现了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据统计,小学入学除了寄宿制、民办学校等入学方式,全区小学生100%实现就近入学;小升初除了寄宿制、民办学校、特长选拔、直升等入学方式外,实现100%计算机派位。
“没想到今年区里的招生政策改革幅度这么大,改得这么坚决!”西城区一位知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以前有17家共建单位,一年有200个共建名额,报名的有上千人。“以前很多人围着我转,现在我这个校长一点特权都没了,但另一方面,普通家庭孩子上我们学校的机会增多了,大多数老百姓满意了。”他感叹说。
西城区区委书记王宁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针对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西城区将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并下定决心要动真格、改出成效。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今年1月,北京市委出台《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多个重点领域改革果断“破冰”。
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北京“城市病”的集中体现,成为2000万首都市民的“心腹之患”。今年以来,北京市重拳出击,向污染“宣战”。
改造燃煤锅炉,全面削减燃煤;压缩小客车年度配置指标,基本淘汰黄标车;严管施工现场和渣土运输,大幅减少扬尘污染;抓好森林廊道建设,如期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主体任务……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治污措施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今年上半年,全市四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5.43%、7.59%、2.22%和5.95%。
为了力促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北京市还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水资源保护设立“硬杠杠”。一方面,在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的办法(试行)》中,将“水影响评价审查”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5月1日起实施多用水多付费的阶梯水价政策,除保障居民正常用水外,大幅上涨包括纯净水业、洗车业和洗浴业等特殊行业用水价格,同时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用水纳入特殊行业水价管理。
“北京市要在破解制约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上有新进展。”郭金龙指出,解决人口过快增长、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市各方面要统一思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具有首都特点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舍得:割掉城市“赘肉”,打造产业“高精尖”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北京,北京……”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出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这里是首都,又被戏谑成“首堵”。这里舞台广阔,但很多人又在这里感受到城市的挤压……
人口密集、城市臃肿,是北京市城市发展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天津、河北,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破解首都发展面临的难题,必须从京津冀的战略空间来考量,别无他途。”郭金龙说,我们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克服“舍不得”的思想,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疏解“瘦身”,健康发展,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在三地的积极努力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加速推进。7月31日,京冀两省市在京签署了七份协议及备忘录,涉及经济合作区、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等。8月6日,北京市和天津市在京签署六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涉及交通、科技、环保、市场一体化等诸多领域,旨在推进京津双城联动。
4月16日,国家级医药碳酸氢钠龙头企业——北京凌云医药化工公司整体从北京丰台迁至河北省邯郸市,成为中央提出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后,首个由北京转移到河北的央企项目。一个能够带来丰硕税收经济效益的优质企业,丰台区怎么舍得放走呢?
“有舍有得,协同发展不能算小账。”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超钢表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优势互补方能互利共赢。
有舍才有得。对河北邯郸而言,北京凌云公司能有效提升当地医药化工人才的实力和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对北京丰台而言,又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原址上将建起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打造中国应急救援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集聚相关产业。
从独善其身到抱团发展,北京市正在重塑“舍”与“得”的新思维,在主动“舍”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7月25日公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提出,为严格控制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增产业,为“高精尖”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北京市全市禁止或限制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
北京市提出要启动中心城小商品交易市场整治和外迁工作,带动人口的分流,目前,包括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内的四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在有条不紊进行。疏解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以及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业态也是今年工作重点。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今年将完成关停退出300家工业污染企业,到2016年底将推进1200家企业退出,而这些污染企业将就地关闭、停产,不会向外省市转移。
与产业和功能一起“瘦身”的,还有政府的审批权力。去年以来,北京市先后进行两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共取消和下放了359项审批事项。北京市还在朝阳、海淀、丰台等五个区开展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流程试点,审批时限由300个工作日以上缩短至109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及基础设施、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向民间投资敞开等改革举措都在加速推进中。
“‘瘦身’是为了‘健体’,受制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健体’更需要‘瘦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说,“北京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立足北京特有的优势,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捷报频传:京微雅格研发出高性能“万能芯片”,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北京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结核快速诊断试剂盒,是我国结核病国产检测试剂的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北京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对GDP增速贡献率超过50%。
作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旗舰,“中国硅谷”中关村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助推其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精神地标。6月中旬,全国首个创业服务集聚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包括联想之星、36氪、天使汇在内的10余家企业成为首批进驻街区的专业服务机构。这里旨在打造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创业服务要素的功能中心。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势头良好,关键指标“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81万余件,同比增长18.2%,日均申请专利达100.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突破万件大关。
“北京市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王安顺表示,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唯法:以法治力量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威胁、谩骂、围攻……丰台区民防局副局长郭建中在清理地下空间群租时,常常会遇到这种场景,但他从不退缩,因为他有强大的“靠山”——法律。
群租已成城市治理痼疾,在北京,地下空间的群租更是城市治理的难中之难,层层转包导致了极其复杂的利益链条,因牵涉人广又陷入了“法不责众”的乱局。
破解“法不责众”,还得靠法治思维。郭建中和他的同事在清理地下空间群租时,对租住者与出租者都晓之以“法”、动之以“法”,理直气壮,使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改革大刀阔斧,如何减少“大刀阔斧”的个人色彩?如何确保“大刀阔斧”的公平正义?北京的答案是:唯法——在法律框架下推进改革!
“开宝马住保障房”现象已被诟病多年。北京正在为保障房立法,草拟中的《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首次明确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同时设置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条件,不是所有人都作为保障对象,主要是针对城镇住房困难的家庭和人员问题。根据草案,保障性住房将采取封闭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保障性住房的销售、交换、退出都需要在法定的空间内进行。
为了给改革凝聚更大社会共识、调动更强社会合力,北京市注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运用法治的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今年1月,《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经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首次将降低PM2.5纳入立法,明确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目标是降低PM2.5浓度,细化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增加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等内容,并明确严重污染空气者将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为大气防治立法,使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了强大的“法律后盾”。
条例实施以来,在日常执法的基础上,北京市环保与城管两部门联合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大气专项执法周行动。截至8月,全市环保部门重点对燃煤锅炉、防水卷材、家具制造、汽车制造、餐饮、汽修、化工、铸锻、服务业清洁能源改造、常年运行锅炉等行业进行了检查,各区县环保部门共检查各类污染源单位8000余家次,市级环保部门共检查1000余家次,立案处罚环境违法单位615家,处罚金额1300余万元。
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自3月1日起施行。全市基本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市级枢纽网络平台,并于上半年投入运营;设立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前统筹使用已有资金和新增资金达到19.2亿元。
除了人大立法,政府立法也在为北京市的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保障。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公布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55项立法项目都是围绕北京市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副巡视员张国强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立法项目安排上更加实事求是,内容选取主要根据现实紧迫性,同时,有限的立法资源首先用于解决民生问题和城市病。
这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在北京,接踵而来的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隆重庆祝活动、APEC会议、冬奥会申办……北京在时代舞台上的炫目演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满怀对事业的豪情激情,始终高举改革大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奋力把全面深化首都改革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郭金龙自信地表示。
新华社记者 陈新洲 肖春飞 赵仁伟
(转自9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