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 吕建中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发挥公共民间外交作用,丝绸之路将会越来越通畅,也将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创新的合作模式。那么,都有哪些创新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中国国际商会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入手。
以文化为先导。这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所在。基于历史和传统,丝路沿线各国人民都期盼复兴丝路文明,因而国际文化交流的需求不但十分广阔,也更为现实与迫切。
以经济为核心。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一条国家之间彼此开放交往的通道,涉及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亿人,东边牵着繁荣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部夹着落后的中亚经济凹陷带,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是互利共赢之路,而国际项目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区域内跨国经济联动、贸易畅通。今年5月,中国国际商会推动了西安大唐西市的“五丝工程”(网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街、丝绸之路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学术教育基金)与世界国际商会签约,利用世界国际商会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万计的会员单位资源,打造“五丝工程”,促进丝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商旅合作。
以政府为主导。贸易畅通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解决通关便捷化、服务网络化和规则通用化,而这些都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促进政策沟通,进而为实现道路联通和货币流通做好协调。
以企业为主体。丝绸之路是一座经济文化交融的桥梁,今天,我们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丝路经济带,离不开国有和民营企业。我们不仅要调动国内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还要利用世界国际商会平台带动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共同参与。
以市场为平台。丝路建设依赖于构建一个公平、高效、便捷的国际化市场平台。目前,中国国际商会已经与上百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打造“网上丝绸之路”,集合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综合优势,打破了海陆空的界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金融与贸易、跨境支付和人民币结算、咨询等便利服务,建设更高效、便捷的经贸大通道,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我相信,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发挥公共民间外交作用,丝绸之路将会越来越通畅,也将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
(本报记者 王比学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2日 10 版)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