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9万亿美元,相比第二季度的3.99万亿美元减少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这也是继2012年第二季度之后首次出现的外汇储备季度缩减。数据一出,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专家表示,外汇储备增速放缓是市场运作的结果,未来外汇储备增减交替将成常态。
储备过多是个大包袱
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提高一国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和增强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然而巨额的外汇储备给人民币也造成了巨大的升值压力,限制了我国宏观调控的自主空间。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外汇储备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负面影响会显现出来,主要是通胀压力、资产价格上涨压力。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导致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里面临较大的风险。
此次外汇储备为何意外“瘦身”?“有一部分减少是由投机性资本向外流动导致的。现在经济上行压力较大,而美国又有加息可能,比较之下不排除有热钱流出的可能。但从理论上来讲,外汇储备的减少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增多,同时国内央行等政策机构的导向也是鼓励企业和居民更多地持有外汇,从而使国家外汇储备规模有所减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对本报记者表示:“事实上,三季度我国外贸顺差在大幅增加,外商直接投资(FDI)也是净流入,同时人民币汇率在升值,上述三大因素导致国际资本呈净流入状态。外汇储备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近期我国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效果正在显现。”
多管齐下为外储减肥
“外汇储备的优势和风险要分开来认识,不能单一化或者绝对化。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方面主要是效率不足和效率发挥不够的问题,而不是说外汇储备就不重要。在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无法得到最有效利用是一个必然的阶段。目前的关键在于怎样将我们的外汇储备用到投资市场中去,获得最大效率。”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亚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她认为,当下中国的货币一旦升值就可能过度,一旦贬值又面临恐慌,市场相对来讲脆弱性较大,因而首先要解决的是货币稳定的问题。央行未来在配置外汇储备方面可以根据利率回报的状态进行应对,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手段发挥外汇储备的优势,进行合理的配置。
郭田勇则分析称,对于外汇储备可以分类对待,在居民和企业的持汇需求优先满足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我们自身的货币稳定,对那些对我国经济可能形成冲击的、资本项目下大规模的热钱流动,还是应该予以监管,进行合理的引导。
专家普遍认为,需从“控制流量”和“盘活增量”两方面入手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即一方面鼓励对外投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发挥市场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以后,外汇储备增减就会逐渐趋向平稳;另一方面则是对我们既有的外汇储备资产创新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外汇储备资源的使用效率,创新管理模式。
未来适度减少不是坏事
事实上,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是合理水平,国际和国内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需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就曾指出,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阶段已经基本过去,外汇储备增速的放缓,完全是市场运行的结果。
“以前人民币不能出境,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现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本身有一个向外走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汇储备是可以下降一部分的。”郭田勇表示。
趋向平稳的态势也侧面反映了外贸和人民币汇率的逐渐趋向平衡。谭亚玲分析称,由于外商对华投资面临着一个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们更需要主动“走出去”。长远来看将外汇储备分散到千千万万的企业和居民手中,让他们自主投资,比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更加合理。
“外汇储备应该不会单边持续减少,有增有减或将成为新常态。显然,外汇储备过多了是负担,太少了也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持合理的规模至关重要。”周景彤说。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