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藏富于民、去中心化”,“创加”创业空间的创始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年级博士生肖世泽这样总结自己的团队。这家在清华科技园成立的互联网孵化器,在实体店面打出了“全宇宙第一家免费的创业咖啡座”的“招牌”,肖世泽总结,“‘创加’所做的是为广大‘草根’开辟一块地方,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同舟共济,这更像是把一个创业网络论坛的功能实体化了。”
从写代码到创办交易平台
回顾大学几年,肖世泽的创业经验积累的可不少。最开始他在IT公司实习,写了近3年的代码。“大三开始,我不想再让家里负担我的生活费用了,就踏上了‘创业之路’。当时微信第三方的‘接口’刚刚打开,我向领域内的人要了一套开源代码,在这个基础上做修改,提供给想做微信开发的客户。比如一个商家,使用了我编制的‘后台’,就能像玩QQ空间一样轻轻松松做好公众账号。”写代码的工作为肖世泽带来的收获被他称为“第一桶金”,直到今天,“创加”团队的运营还有赖于这些年写代码的收益。
此后,肖世泽又将精力投入另一个创业项目——“云大腿”。这个项目的创意来自肖世泽在健身中的体验,“作为学生,想要健身,去健身房找教练非常昂贵、难以负担。在学校里找健身‘大牛’带你练,用不了一两次,他就烦了。我便冒出一个创意,干脆利用拍卖的形式构建一种契约关系,接受服务时,顾客付给服务方一定的费用,服务过后,顾客再给服务方评分。评分越高,越有助于服务方今后拍到更高的身价。”这个“民间大神交易平台”如今正在制作中,马上就要与同学们见面了。
创业的路,肖世泽走过不少,他最了解“初创者”的困惑。“刚走出校园‘看世界’的时候,见识了一些‘创业大牛’,他们让创业看上去非常容易:拿着个PPT就得到了投资。所以,我很天真地想,我们是名校学子比‘大牛们’学历高,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几次碰壁,肖世泽才发现,原来初创期的团队并不值那么多钱,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可能得到投资的,“融资的规律是什么、团队在哪些关键点上还有欠缺……这些都是必须探索的问题,这也是我后来创办‘创加’的原因。”
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各取所需
“创加”的宣传海报分为针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两款。针对创业者,“创加”说:“路演而上镜,不亦赢乎?遇贤而招之,不亦乐乎?见壕而友之,不亦悦乎?”针对投资人,“创加”说:“大风起兮霾飞扬,安得好项目兮守四方。八方创业少侠,与你相约!”肖世泽一再强调,他要把“创加”做成一所初创者的学校,“把成功的、在职的、有经验的创业者拉进‘队伍’里来,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肖世泽介绍,“创加”有两个数据库,“针对创业者,我们储存你的需求数据;针对外包商,我们储存你的供应数据。这样便于两者在我们这里各取所需。”同时,“创加种子”项目的实施也在进行,“我们把大批相关主题的初创团队‘打包’在一起,一次性展示给投资人。这样既可以为投资人带来资源的整合,也可以让创业者得到思维的碰撞。”肖世泽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以初创者的条件,符合投资人、创业“大牛”们心意的团队,恐怕十中才有一二,想要集中邀请这些有经验的人难度很大。“做了‘创加种子’后就不同了,一次性邀请10个团队,一样的时间,投资人一下就面试了10个,‘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第一次路演的过程中,初创团队可能没得到投资,但不断有经验丰富的‘前辈’为他们提出修正意见,不足都改完了,团队也就成熟了。”肖世泽举了大学生无息贷款APP——“送姜”团队的例子。这个团队刚来到“创加”的时候运作模式不是很清晰,“他们要做无息贷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金融出身的人,运行思路一团乱麻。”经过与其他创业团队的“思维碰撞”,许多有经验的投资人为这个团队整理出了团队架构、商业模式,让他们直呼“收获颇丰”。
同时,“创加”也在制作宣传媒体平台,他们不做运作成本沉重的网站,从微信公众号、微博做起,“写写对初创者的人文关怀、解答初创者的疑难困惑,从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渐渐形成粉丝效应,以便于把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帮助初创团队的成长。”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