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决定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的措施,共享发展成果同奔小康生活。
焦点1
为企业“走出去”插上金融“翅膀”
会议确定,一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由事前到有关部门登记,改为汇兑资金时在银行直接办理。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三是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做好信息、法律、领事等服务,加强协调,防止恶性竞争,强化风险防范,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阶段,‘走出去’前景看好,但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融资。无论是推进互联互通,还是开拓市场,都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有了金融有效支持,“走出去”将如虎添翼。
会议从简化审批手续、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政策体系三个方面部署了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包括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等。
“我们谈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分三个层面:商品层面、劳务层面以及资金层面。本轮‘走出去’更着重在资金层面,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中国银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林景臻分析认为。
林景臻认为,中国银行业要成为支持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金融中坚力量。要紧抓“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非合作等战略机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金融需求,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性、全周期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方案。
对一些投入大、周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外汇储备、基金的作用。根据中国政府网已经公布的信息,总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中,外汇储备出资65亿美元。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