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京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人的新农村”,中央首次提出的这个概念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其关注点是什么?又该如何推进?
从“一条腿”走路过渡到“两条腿”行进
【数字】据统计,2013年,我国约有2.69亿农民工。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来到城镇,他们至亲的父母、妻子、儿女只能继续留在农村。最新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的留守老人约5000万人,留守妇女超过5000万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6100万人以上,农村“三留守”问题日益严重。
整洁的硬化路面、林立的连排小楼、完备的水电设施、秀雅的生活环境……如今的新农村,搜寻不到半点脏乱差的影子,和许多城镇已无两样。
“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7000多亿元,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78万公里,99.7%的建制村通公路;4.7亿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7个省份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然而,与新农村建设的“热”形成对比的,是埋藏在那些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心里的“冷”。对他们而言,家乡的变化纵然值得欣喜,但他们内心渴盼的关爱也应该得到更多回应和慰藉。
“过去十多年我国新农村建设硬件投入多,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及村容村貌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的关怀及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这次中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概念,表明未来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要“物的建设”和“人的建设”同步推进。与过去相比,这样的战略更均衡,更稳定,更注重以人为本,也更符合农村的实际需求。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