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奶价格一路下滑之下,近期河北等地开始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的现象。专家预计,2015年国内原奶价格仍有15%-20%的跌幅,到2015年年中“倒奶杀牛”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但大规模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进口奶粉价格的大幅下跌无疑是“倒奶杀牛”现象背后的最主要推手。随着近几年国内奶粉进口量的迅速增长,国际奶粉价格的大起大落也令国内原奶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专家建议,应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建立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奶粉的过快增长。长远来看,应建立奶企和奶农的长效利益机制,来确保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奶价下跌趋势料难改
坐落于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界处的河北省行唐县,乃华北最大的奶牛饲养县,屡屡成为近年来奶业风暴的中心,在近期的“倒奶杀牛”事件中,其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过去一年,原奶价格一路下跌,但奶牛饲养成本却在不断上涨。以前一头奶牛,一天能赚20块钱到30块钱,现在基本上不挣钱。所以,很多奶农被迫‘倒奶杀牛’。”自己也是一座存栏量高达1500头奶牛小区老板的行唐县奶业协会会长卢文学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与去年最高时期4元/公斤的原奶收购价格相比,目前的原奶收购价格已经跌到了3.2元/公斤。
2013年年底,中国证券报记者曾前往行唐县进行实地调研。当时,行唐县正处于全国性的‘奶荒’漩涡之中,奶源不足和原奶价格的一路攀升,令奶农和奶牛小区老板收获颇丰。但短短一年后,局面的急转直下,令卢文学唏嘘不已。
行唐县畜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5月开始,原奶价格一路攀升,至2014年2月份,部分地区的原奶收购价格已经超过5元/公斤。但春节过后,原奶收购价格迅速下跌,各大乳品企业由原先四处抢奶转而以各种借口拒绝收奶,“交奶难”的问题凸显出来。“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交上去的原奶都是100%达标的,但现在奶企却以‘口感不好’为借口,只收80%的原奶,剩下的20%只能是奶农自行处理掉。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是少喂饲料少产奶,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卢文学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倒奶杀牛”的现象并非行唐县所独有。在另一个奶业大省山东省,由于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决定从2014年8月1日起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收购青岛等地的原奶,当地众多养殖合作社和奶农只好无奈选择“倒奶杀牛”。
从全国范围来看,原奶价格的持续下跌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最后两周内,全国主要生鲜乳产区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81元,较年初下跌9%,创下14个月来的最低位。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原奶价格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将保持持续下跌的态势,预计2015年国内原奶价格的跌幅仍有15%-20%,到2015年年中,这种‘倒奶杀牛’的现象预计还会加剧,但不会大规模出现。”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口奶粉迅速增长冲击
“2014年国内原奶价格的持续走低,主要是国际进口奶粉价格的大幅下降所导致。”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将每公斤牛奶干物质的价格从5.30新西兰元下调到4.70新西兰元。而从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国际奶粉价格从每吨4.2万元跌到2.1万元一吨,跌幅多达一半。
受此影响,仅2014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奶粉数量便达68万吨,同比增长75%,进口金额达34.33亿元,同比增长155.73%,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双双创出新高。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
“随着2014年年初进口奶粉价格的大幅回落,很多通过抢奶来做奶粉的中小企业开始大量退出,大的奶粉企业眼见进口奶粉价格下跌也开始减产,并将很多奶源转给了乳品企业,但乳品企业在2013年大规模奶荒发生时已经囤积了一批奶粉,2014年继续收奶后开始出现消化不良,于是只好将用不完的原奶喷粉入库。这样一来,库存量越来越大,到2014年下半年,继续收奶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宋亮介绍。
更重要的是,随着近几年奶粉进口量的迅速增长,国际奶粉价格的大起大落也使国内原奶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宋亮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散户开始加速退出,国内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国内乳企也开始用进口奶粉来替代国内原奶。特别是2012年,进口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原奶价格还出现了小幅上涨,这种替代效应愈发明显。而到了2013年,国内大规模的奶荒发生后,随着国内原奶价格的大幅上涨,国内乳企加快了用进口奶粉来替代国内原奶,国内的大部分乳制品特别是酸奶都用到了进口奶粉。进口奶粉和国内原奶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受进口奶粉价格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应建立长效利益机制
“我们担心的并不是奶源价格的继续下跌,而是企业不收奶。以前,通过企业的库存形成一个蓄水池,但现在,这个蓄水池已经满了,希望下一步政府能够建立奶粉的临时储备,形成新的蓄水池,帮助企业继续收奶。同时,建议政府对中小养殖户进行一定的补贴,加快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的步伐,并拓宽中小养殖户的融资渠道,促使他们更快地向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另外,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来限制奶粉进口的过快增长。”宋亮表示。
同时,奶企和奶农的长效利益机制也亟待建立。“中国奶业发展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包括三聚氰胺事件、2013年的大规模奶荒,以及最近的‘倒奶杀牛’现象,无论是质量问题,还是产量问题,共同的和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奶企与奶农利益平衡机制的问题。”宋亮指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奶企大幅压低国内原奶的收购价格,从而使散户大量退出,最终导致2013年国内出现大规模的奶荒;而眼下,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倒奶杀牛”,并再次出现散户加速退出的现象。宋亮表示,在这种趋势下,一旦未来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上涨,不排除再次出现2013年大规模奶荒的现象,反过来伤害的还是奶企的利益。
在2013年奶荒事件中,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奶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可以说是企业自己掐断了自己的奶源。”
袁运生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尽快建立起奶企和奶农的利益平衡机制。比如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价格协调机制,由乳品企业、奶农代表及相关专家通过价格协调的方式确定生鲜乳收购最低价格、最高价格以及奶农结算价格;二是建立参股机制,采取乳企自建奶源基地,奶牛养殖企业自建乳品加工厂,二者相互参股、控股。”
但长期以来,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始终“知易行难”。早在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便发文提出成立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建立合理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但时至今日,这一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而奶农参股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看上去很美”,由于散户的奶牛大多质量偏低,实际上很难达到企业的入股条件。CFP图片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