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从余额宝撤出资金了,一部分钱炒股,一部分钱买股票基金,现在再买‘宝宝’很不划算的。”一位曾热衷于买各类“宝宝”产品的朋友道出了目前的理财安排。如今这种转变不在少数,“宝宝们”已从炎热的夏季进入到了寒冷的冬季。
金融搜索平台融360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宝宝”类理财产品数量仍为79只,规模为15081.47亿元,较2014年第三季度减少557.46亿元。这也是自2013年6月份余额宝诞生以来,“宝宝”类产品首次出现整体规模负增长。同时,在已发布的2015年基金投资策略的报告中,“宝宝”类理财产品已不是基金投资的重要选项,大多主要推崇配置权益类基金。
笔者认为,“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失宠与其自身收益率不断下滑关系紧密。2014年下半年,“宝宝”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持续下滑,大多徘徊在4%左右。由于“宝宝”类理财产品挂钩的货币基金主要投资银行大额协议存款。进入2014年第四季度,央行降息,货币资金面不再紧张,协议存款利率明显下滑,这些因素无不给“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带来巨大压力。
就在“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滑的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行情的火爆也导致了很多“宝粉”移情别恋,从“宝宝”中撤资进入股市或是转投股票型基金,从而使“宝宝”产品的规模大幅缩水。
2014年,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全年分别累计上涨52.87%、35.62%,领跑全球主要股指。伴随着A股的火爆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根据沪深交易所最新公布的2014年市场概况。A股市场2014年投资者开户总数达到2.43亿户,两市股票总市值逼近40万亿元,成交总额超过74万亿元。具体看,截至2014年12月31日,投资者开户总数达到2.43亿户,其中上交所为1.2310亿户,同比增加7.57%;深交所为1.2029亿户,同比增加8.54%。
笔者认为,“宝宝”类产品的降温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宝宝”产品的优势将越来越小,之前依赖于货币基金的高收益而戴上明星光环的“宝宝”类产品将逐步回归理性,这也会倒逼其开拓新的投资方向,完善产品线,寻找新的盈利点,这对于理财产品的市场的整体发展来说都是有益的补充。安 宁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