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能买城市交通吗?”今天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结束的2015海口马拉松赛,因比赛期间封路导致城市交通陷入混乱而广遭诟病。面对“对周末主干道的出行高峰时段为什么没有预判,干出这样的蠢事”、“交警的立场站在哪边,市民重要还是企业重要”等质问,本想借全民健身赛事来体现社会责任的赛事运营方及出于安全考虑实施封路的交管部门,只能以沉默应对。
面对这一体育赛事与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一位资深体育赛事专家感叹:“安保、交通投入过大,无形中增加了办赛成本,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赛事安保,交通管制,能不能有新思路?”
薄弱的竞赛表演业能否因改革“松绑”
“上海踩踏事件后,涉及到公众直接接触领域的安保成本还会增加。”在体育产业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的高松婴,现任北京聚力体育经纪促进中心主任,在他看来,配套服务架构和民众体育观念的欠缺,让安保问题始终困扰体育赛事,“影响民众生活肯定会受到抵制,服务是系统化工程,并非一厢情愿。但在中国举办的很多赛事,必须强行封闭道路,否则就不可能完成,即便是备受欢迎的马拉松赛事。”
随着中国的“跑族”群体日益庞大,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其相关赛事也从2011年的全年22场增加到2015年的56场。今年年初,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关于简政放权及取消赛事审批的相关要求,中国田径协会已宣布将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的审批。然而,更多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北京某著名路跑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最头疼的是无法为蹭跑族解决保险,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在雾霾这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大型赛事怎么办,都没有任何法律可依。”甚至,在一些对赛事运作流程已“驾轻就熟”的运营者看来,没有官方的认可,反而会增加更多不确定的成本,“无论谁对接,安保公司是公安局指定的,不是市场行为。以往行政办赛,都是财政支出,所以安保成本高低无所谓,钱都在行政系统内转,如果市场办赛,运行公司的承受能力就不一样。这也是即便大部分行政赛事放开,也很少有人真正做下来的原因。”
高昂的成本让体育产业围城中的人在寻找喘息的时机,但《意见》中关于“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记者注: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约为9000亿元)的表述,则让更多围城外的人窥见高墙内的风光,尤其是在9000亿元产值中占比微弱、但空间较大的体育服务业及竞赛表演业等。
“以职业体育联盟为代表的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以此才能延伸出体育装备、体育培训和全民健身等庞大的产业链。”某国际体育赛事协会专家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竞赛表演水平较低,与体制束缚、从业人员能力和盈利模式不清晰有关,“如中央巡视组所说,行政、事业、社团和公司四位一体,管办不分;高水平运动员不能自由流动;安保成本太高。”正是其所属机构迟迟未能进入中国体育产业高墙的3个关键制约因素。
这样的迟疑在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看来,是“政府、产业和社会的矛盾”作为中国体育产业最主要矛盾的体现,“像马拉松这样民众自发的项目,需求很强烈,高层也看到了变化,改变了观念。但若中间这层有甜头,不肯让渡手中的资源,就会产生很多不规范的问题,下一步要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