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波
中国的油气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5月18日国务院批转的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及,要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产业链各环节放宽准入。同时社会各方也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积极献计献策。
总体上来看,新一轮的油气改革应该围绕三个核心进行:首先,在整个产业链上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其次,有效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油气产业的投资和运营;第三,进一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让价格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进一步的改革应该破除在石油勘探权、进口权等方面依然存在的显性或者隐性的准入壁垒。原油进口权的放开可以让民营企业直接得到油源,而不必通过国有油气,这样它们就可以更好地将闲置产能利用起来,改善经营效益。现在很多民营炼油厂因进口权受限,不得不使用较劣质的油源,这也不利于环保。去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曾在山东调研石油进口权开放,对此应该尽快形成改革方案并加以落实。
除进口外,勘探和采矿环节也应该进一步向社会投资放开。当然也要看到,油气勘探开发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这不一定是社会资本所具备的。不过,如果说在上游的勘探和采矿权方面还存在较大挑战的话,在油气产业链上的下游,放开市场准入,更多引入民间资本应该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目前一些大型国有油气企业已经启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这可以增强油气生产体制的效率和灵活性,而这方面改革的主要突破点也是在下游领域。民营企业具有自身优点,在建立合作后,央企可以从它们身上吸收长处,避免行业高度垄断的弊端。
当前油气销售环节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化基础,进一步让市场决定油气价格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前提。目前的定价机制是半市场化的,比如成品油的定价,是由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油价来定期调整。调整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因而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这个改革大方向应该继续下去,从而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当然,对油价仍然存在一定的管制,但管制应主要考虑公共利益,如让油价更好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保成本等,通过价格手段来调节消费者的行为,降低油气消费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
所有这些改革都关系到消费者福利。目前虽然产业链下游的开放程度较高,但勘探、进口等上游环节存在的限制最终都会影响下游的价格,假如能进一步推动改革,如放开进口权等,民企就有更大的空间来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让消费者受益。所以,在这些核心方面推进油气改革,最终对国企、民营企业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既可以帮助国企破除垄断,增进效率,也可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能让消费者享受更加质优价廉的油气产品与服务,有百利而无一弊,是完全的帕累托改进。未来的改革应该更有魄力,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编辑 祝乃娟)
[责任编辑: 吴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