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京津冀低调取消长途漫游费 津冀已实行北京仍准备中

2015-08-03 10:34 来源:央广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央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一条“京津冀区域内取消长途费、漫游费”的消息在朋友圈疯传,这一消息属实吗?我们的记者调查发现,在没有任何宣传和正式通知的情况下,部分电信运营商确实已经“悄悄地”取消了京津冀间长途漫游通话费。一项如此利好的惠民政策,为何如此低调?

  近日“京津冀区域内取消长途费、漫游费”的消息在朋友圈疯传,那么这一消息是否属实?记者致电河北移动、河北联通客服,客服人员均表示,归属地为河北的用户在京津冀三地打电话不再收取长途和漫游费。

  河北客服人员:从8月1号开始执行,在北京、天津、河北省这几个地方打电话,按照正常市话费收取,不会再收漫游费了。

  天津移动、天津联通和天津电信客服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天津客服人员:天津移动用户在本地拨打京津冀地区的长途或漫游电话,都是按市话资费来收取,除了V网和家园卡。

  而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客服则表示,目前相关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归属地为北京的用户,漫游费仍在收取。

  北京客服人员:河北、天津现在已经实行了,估计北京也快了,建议您耐心等待一下。

  京津冀间长途漫游费取消,对用户来说意味着怎样的体验?石家庄市民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张女士:公司总部在北京,我爱人现在在保定,所以我们经常需要在北京、石家庄和保定三个城市来回跑,而且基本上每天要给北京同事,还有家里人打电话,电话费现在至少得一百四十多块钱,要是能省下这笔漫游费,一个月至少能省下四十多块钱。

  不过,也有用户表示,现在通信方式很多元,单纯取消通话漫游费意义不大。

  天津市民齐先生:没什么感觉,我现在是全球通,再加上就只是京津冀的,能享受的不是特别多。再说现在都用微信,还有网络电话,实际意义不太大。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三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关系愈发密切,大力推进高铁、高速建设让三地的很多城市之间实现一小时交通,便捷如同一个城市,但是三地的漫游费和长途费成为三地之间的通信“隔离带”。

  然而,截止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尚未公布关于京津冀间漫游费取消的确切消息。天津移动公司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未掌握天津移动取消漫游费的正式消息,所以对是否已经取消不能确定。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董葆茗分析认为,京津冀间长途漫游通话费取消,不但降低了个人的生活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有利于增强三地的粘合度。而电信运营企业低调处理这一惠民信息,是因为收入会降低,甚至产生连锁反应。

  董葆茗:这一块成本很低,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能留着就留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营商优先把这一块推出来。所以现在就比较低调。

  董葆茗说,在很多国家不存在漫游费,电信运营商倾向于靠服务实现增值,从技术层面看漫游费成本并不高,也是可以实现的。取消全国的长途、漫游费也将是大趋势。

  董葆茗:可能运营商的利益会受损,但对整个国家的利益、老百姓包括企业利益来说,是属于放大的。所以算大帐的话,国家会出台政策去推行,从现在来看是早晚的事。

  天津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史广顺则建议,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电信运营商应主动思变。

  史广顺:对运营商而言,实际上要看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电话,网络视频沟通等新的通信方式,传统手机话费将面临极大冲击,这种情况下取消漫游费,降低资费,也是运营商应对网络流量通信的应对措施,可以更狠一点。在通话计费的模式上可以改变,向网络宽带运营的思路上靠拢,不用按时间,类似于包月包年,在收费和经营模式上,应更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否则会慢慢被网络通信挤压、不得不改变,不如主动改变。

  今年5月,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布“提速降费”方案以来,他们的每一步举措都备受关注,毕竟网络和通信与你我都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更势不可挡,对运营商而言,切实惠民的改革政策不仅要推出,更要落实,让公众清晰地了解并切实地享受到政策福利才应该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 吴晓寒]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