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季度,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放缓没有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影响到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报讯 尽管6.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0.3个百分点,但北京市统计部门负责人表示,综合分析当前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下一阶段全市经济仍将延续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全年及“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放缓没有影响到基本面
1-3季度,北京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7%,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放缓没有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影响到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这一增速是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调结构、转方式、控人口的背景下实现的,相对其他地区和其他时期来说,取得6.7%的增速实属不易,而且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目前北京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总量就增加210亿元,这个增量相当于1984年北京全年的GDP总量。因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首都经济实现6.7%的增速实属不易。
其次,判断经济增长不能单一除了看GDP增速,还要看就业、CPI指标情况。1-3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1.5%以内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涨幅为近5年来同期最低,综合这三个指标看,全市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
再次,从收入、住房、公共服务支出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指标看,经济增长放慢并未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而是有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从居民收入看,1-3季度,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础设施投资得到较快发展,新机场、轨道交通、平原造林、公园和景观工程建造、南水北调干渠工程、再生水厂项目进展加快,拉动基础设施投资作用明显。
北京经济显现“高精尖”结构
评价经济运行的好坏,不能只看速度,更要关注结构。北京经济发展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新亮点和新特点,主要体现在“高精尖”经济结构开始显现,产业高端化、要素集约化、创新主导化趋势特点明显。
产业高端化: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100%;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符合首都经济发展趋势,而且以资金密集、资本密集为特点的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5%。这些都有效对冲了当前一部分经济下行压力。
要素集约化:经济发展所需各类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从粗放向集约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投入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至45.9%。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1.4万元/人,同比提高0.8%。
创新主导化: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一方面,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8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专利申请增长17.5%,其中,发明专利增长21.8%。
未来经济两大新支撑三大新动力
支撑一:服务性消费拉动作用突出。本市正处于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过渡重要阶段,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已经达到44.7%,而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带来的消费模式的新变化,服务性消费的增长潜力巨大。
支撑二:高端服务业引领经济增长。本市服务业占比还有提升的空间,金融业已取代批发零售业成为服务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北京在资本、知识方面的优势对于发展资本、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十分明显。
动力一:改革政策不断释放红利。政府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释放了微观主体活力。1-3季度,全市新设企业15.4万家,其中近三成的企业都是科技服务业企业。
动力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落实为首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机遇。协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目前影响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动力三:服务业开放试点是北京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这对服务业占比较大的北京来说意义重大。“十二五”以来,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八成以上集中在服务业。今年1-8月服务业外商投资同比增长91.2%,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超过95%。
超八成企业对未来经营看好
9月份,在针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负责人的最新调查中,有超过八成的企业对未来的企业经营情况看好,分别有86.7%服务业企业和85.2%制造业企业对本企业未来3个月内业务活动整体水平预计为“上升”和“变化不大”。
[责任编辑: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