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GDP密度全国最高 上海东莞广州紧随其后
生产总值(GDP)密度或者地均GDP,指的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对各城市的GDP密度统计发现,目前共有4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密度超过了0.5亿元/平方公里,共有18个地级市的GDP密度超过了1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最高的是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达到9.76亿元,全国领先。
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9.7亿
统计数据显示,GDP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18个,其中有16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排名第一的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高达9.76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两倍多。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GDP虽然位居第四,不过由于其土地面积最小,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也最高。
数据显示,深圳的土地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同为一线城市,深圳面积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在目前城区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中,深圳无疑是面积最小的。即使在所有的一、二线城市中,深圳面积也仅略大于厦门。
如此狭小的土地面积,如此高的GDP密度,说明深圳土地空间日趋饱和,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此情况下,近几年呼吁深圳合并东莞、惠州的声音此起彼伏。不过,在现有的计划单列体制之下,这种情况几无可能。原因在于,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在税收方面直接与中央分成,不上缴所在省,在这种情况下将东莞和惠州并入深圳,对广东省级财政而言,无疑是少了重要的财政贡献来源,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大省级财政压力。
因此深圳未来要进一步拓展空间,只能通过打造大都会圈等形式,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融合与一体化。如今深圳与周围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已十分紧密。深圳与汕尾合作打造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是深圳扩展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
沪广深等疏解非核心功能
深圳之后,上海的GDP密度高居第二,每平方公里达到了4.33亿元。去年上海GDP达27466.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继续位居各大城市第一位。作为人口达2400多万的超大城市,目前上海正在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未来将会逐步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实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的目标。规划提出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范围疏解。同时加强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位居第三的是邻近深圳的“世界工厂”东莞,达到了2.77亿元/平方公里。目前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日益饱和,不少产能也要外迁到粤东西北乃至内陆省份。
位居第四的是广州。近两年来,先后有思科、富士康等一系列大项目落户广州,广州发展有重新加快的趋势。不过,这些大型项目主要是落户于广州的外围区域,其中心城区目前也在积极疏解非核心功能。广东省政府5月发布《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在优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将推进珠三角城市控容提质,广州、深圳市严格开发规模、强度、边界管控,有序向周边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第一财经分析,广州、深圳要疏解的非核心功能主要是工业制造业。随着土地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广深中心城区主要应当发展高端服务,如科技创新、金融等产业,制造业则要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有序转移。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城市群框架形成,非核心功能也在日益加速向周边地区疏解。
这两个三角洲密度最高
在广州之后,厦门、佛山、无锡、苏州、中山、南京分列5~10位。
从地域分布上看,GDP密度最高的10个城市全部位于南方沿海地区,5个位于珠三角,4个位于长三角,厦门则位于闽南三角洲。这10个城市的第一大特点是,地理面积都比较小,全部都在1万平方公里以内。
扩大到18个GDP密度超过1亿元/平方公里的城市来看,绝大多数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共有16个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只有武汉和郑州位于中部,这两个城市均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会,且均进入了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发展前景广为看好。
另一方面,GDP密度与辖区内的自然地理面貌有紧密的关系。一些辖区内有较多山地、丘陵地貌的城市。比如北京,虽然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积占比就达到62%,因此其GDP密度仅位列第11位,但如果只计算主城区,北京则是GDP密度最高的地方。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GDP密度是按照建制市范围内的总面积来计算。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