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食品  > 正文

杜莉:调味是创造完美“中国味”的关键

2013-12-02 1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12月2日电 中国是一个崇尚美食的国度,中华美食名扬天下。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在馔肴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上都形成了鲜明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并且通过各种工艺手段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味,从而使中国烹饪屹立于世界烹饪之林,与西方烹饪、阿拉伯烹饪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烹饪流派。

  中华厨艺是指中国在馔肴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用料、刀工、调味和烹制4个方面。

  日前,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主办的“探索中华厨艺,品味中华饮食之道”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谈及中华厨艺与中国味的关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四川省教育厅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说,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指出:“西人当谓世界之饮食,大别有三。一我国,二日本,三欧洲。我国食品宜于口,以有味可辨也。日本食品宜于目,以陈设时有色可观也。欧洲食品宜于鼻,以烹饪时有香可闻也。”中华厨艺历来以味为核心,所有环节的工艺都是服务和服从于调味的,是一门味觉艺术和调味艺术。各种厨艺都是为“中国味”服务的,中华厨艺是技术手段,“中国味”是目的。而“中国味”强调的是“五味调和”,是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综合性美味,达到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在杜莉看来,选料、刀工是创造完美中国味的基础,烹制是创造完美中国味的推手,而调味则是创造完美中国味的关键。

  “调味是决定馔肴风味质量最根本的关键。”她说,为了取得调味的最佳效果、创造完美中国味,厨师通常以加热制熟为中心,分三个阶段调味:第一,加热前调味。即在原料加热前先用调味品进行腌渍、挂糊、上浆等处理,使原料获得基本的味道,是基础性调味。特别适宜一些在加热过程中无法进行调味的馔肴,因为它直接决定了馔肴的口味质量。如炸、烤、焗的馔肴,通常需要预先进行浸渍、挂糊、上浆,以使原料获得所需要的味型,确定成品的滋味。第二,加热中调味。即在原料加热的不同阶段加入各种调味品,使各味之间分解、渗透,从而确定馔肴的滋味,是决定性调味。加热中调味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一次性对汁调味,要注意各种调味品的比例,通常要加入水淀粉调成味汁,利用淀粉的糊化使调味品均匀地包裹原料,达到调味目的;二是多次性程序化调味,除要注意调味品比例以外,还要注意投料时机和次序,一般按照去腥除膻、确定主味、装饰增香的步骤进行。第三,加热后调味。即在原料加热成熟后进行调味,不仅弥补前两个阶段调味的不足、增加和改善馔肴味道,也为了适应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需求,是辅助性调味。如炸制菜、火锅配的味碟等。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馔肴的风味佳美,中国厨师在调味上还遵循着4个原则:第一,因料调味。不同原料均有各自的味道,如鸡、鸭、鱼肉鲜美味足,在调味过程中要保持和突出其鲜美之味;海参、鱼翅、燕窝经过涨发后无鲜味,在调味时要尽量搭配鲜味较足的高汤或调味品,赋予菜品新的美味,做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第二,因地调味。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各不相同,导致了人们在饮食口味上的差异,调味时也要因地制宜。如俗话有“南甜、北咸、东淡、西浓”之说,应据此进行调味。第三,因时调味。人的口味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如夏季炎热,消化能力下降,馔肴风味宜清爽。秋冬寒凉,馔肴风味宜醇浓。第四,因人调味。宋代苏易简曾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应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消费者的口味需求调和馔肴味道。

  杜莉认为,中华厨艺在用料、刀工、调味、烹制等工艺环节上都有着鲜明和突出的个性特征,并且始终以味为核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调味手段,不断创造着独具特色和佳美的中国味。中华厨艺服务于中国味,是中国味最杰出的创造者,二者高度关联、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