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食品  > 正文

肉果蛋菜博弈 全年“温和通胀”渐行渐近

2014-11-12 15:0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网上海10月10日电(记者陈爱平、袁军宝)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6%,环比持平。农产品中,鲜蛋、鲜果价格同比上涨,鲜菜、鲜肉价格则同比下降。非食品部分商品价格则略有抬头。

  总体来看,货币环境稳定、农产品总体价格稳中趋降等因素,正让“全年通胀水平温和”的市场预期渐渐变成现实。

  肉果蛋菜相互“博弈”

  农产品价格在10月份相互“博弈”,鲜蛋及鲜果仍然“高歌猛进”,鲜菜及鲜肉则“偃旗息鼓”:蛋价及鲜果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6.4%及15.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4及0.3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及鲜菜价格则分别同比下降3.1%及7.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0及0.24个百分点。

  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份最后一周,全国鸡蛋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8.6%,其中,河北、辽宁等主产省份鸡蛋平均价格甚至同比上涨了26.2%。

  鲜果价格的上涨对于居民来说就更为真切: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大型商业超市及菜市场,富士苹果每斤9.98元至12.98元的价格,相较去年同期贵了1元-3元。“现在买水果就像是论个买!”上海退休阿姨刘华说,自己买了3个苹果竟花了近30元。

  相比之下,由于天气温和给蔬菜价格的下降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说,10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蔬菜生长,这也推动了蔬菜价格环比走低。

  上海市广元路菜市场摊贩介绍,相比8月份、9月份,一些叶菜价格差不多“腰斩”,此前3元多一斤的青菜、4元多一斤的鸡毛菜等,如今每斤分别不到2元及3元。

  另外,记者从上海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获悉,该市场10月份猪肉(白条猪)批发价格较8月、9月进一步回落,目前每公斤均价为18.28元,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非食品商品价格上涨不容小觑

  尽管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停止上涨,推动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食品商品价格的上涨无论环比还是同比来看,对物价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渐渐显现: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衣着价格同比上涨2.4%,仅略低于食品价格涨幅。其中,衣着加工服务费上涨5.3%,服装价格上涨2.4%。在环比方面,衣着价格环比上涨1%,涨幅明显多于其他类别。

  “到了换季时间,衣着价格上涨也在意料之中,但现在外套动辄上千元,皮鞋动辄上千元,即便商场通过满减促销仍然也在500元-600元水平,实在让人吃不消。”上海白领徐津说,换季买一次衣服,就要花掉自己半个月工资。

  此外,家庭服务和高等教育价格涨幅分别为9.0%和3.8%;住房租金价格同比上涨2.7%,也超过食品价格涨幅。

  在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四大门类中,只有“行”价格下调: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推动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6%和7.8%。

  全年“温和通胀”渐行渐近

  今年1月-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全年通胀水平温和”的市场预期也渐渐清晰。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分析,当前经济仍然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货币政策稳健并定向宽松,流动性对物价的影响仍然有限;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输入性通胀因素较小。而非食品价格处于正常波动范围,暂时并未预见到超预期影响。

  同时,影响CPI变动较大的农产品价格总体不会明显上涨,是市场普遍认同的预期。

  相对来讲,目前在产蛋鸡存栏量偏低,总体来看鸡蛋供小于求状况难改,预计后市蛋价将再次上涨。但鸡蛋价格的坚挺对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将被其他商品的下降所抵消。

  寿光蔬菜指数中心分析师王瑕分析认为,随着南方菜品种陆续增加上市量,如不受特殊天气影响,蔬菜价格将难以回升。

  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专家认为,近期猪价不断下行、疫情等原因,导致生猪集中出栏,并且屠宰企业备货势头不明显,从而使猪市难有明显支撑,延续弱势。

  交通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说,影响CPI同比的关键要看新涨价因素的波动。而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增速运行缓中趋稳的背景下,四季度CPI同比的新涨价因素不会出现明显上升。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