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视频截图)。
参考消息网3月16日报道台媒称,大陆学生流行的零食“辣条”,网友称作”史上最牛零食”,无论是菜市场、杂货店还是网络上都买得到。不过,媒体披露多家辣条的制作环境肮脏,甚至工人上完厕所手也没洗就继续包装食品。
台湾“中央社”3月16日援引新华社报道称,在新浪微博里,包含“辣条”的微博数量高达300多万条,愈多人谈论,就愈吸引没吃过的人想去吃。
但也有消费者表示,连吃了10包之后就开始腹泻,被诊断得了急性肠胃炎。
辣条主要由面粉、辣油和食品添加剂制成,大陆市面上的品牌众多,其中有十多种都是在河南省设厂。
报道称,新华社记者走访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公司,发现厂房内运送辣条的蓝色塑胶箱上面,布满黑色的污物和油渍。
多家辣条品牌上的厂址也不见人影,而包装上所留的联系电话,多半是空号或暂停服务。
在另一间辣条工厂里,房门口散乱地堆放着废弃的锅炉和水管,硕大的铁桶里,散发着奇怪气味的红黄色粘稠液体已经凝结成块,墙边的小桶还残留着黑色泥状物。
紧邻厂房的蹲式厕所里,遍地污水横流。刚上完厕所的女工连手都没洗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几乎没有人佩戴口罩和手套,都是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胶包装袋。
辣条厂房的旁边,是一家小型玩具加工厂,一名工人正在给玩具溜滑梯喷漆,迎风飞散的油漆微粒不时飘进辣条厂库房。
报道说,早在2011年5月,河南省内53家辣条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都被北京市食安委下架。
然而,为躲避执法,一些企业或改名,或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非法生产,增加了监管难度。
【延伸阅读】记者手记:疯狂的辣条
新华网郑州3月14日电(记者毛伟豪张兴军)5天、2000公里、4个城市、8个厂家……在“3·15”消费者日到来前夕,新华社记者联动暗访,实地跨省追踪了“只闻其名,不见其地”的辣条厂:12位数的手机号,消失的厂址,让我们无处寻找;紧闭的大门,高墙上的监控,让我们屡屡碰壁;紧邻厕所的厂房,徒手操作的工人,还有满不在乎的老板,让我们知道辣条为何屡遭诟病。
由于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多年来以河南郑州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辣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记者发现,和几年前的暗访所见相比,一方面,由于行业洗牌和政府整治,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从扎堆集中到大城市边缘地带到分散潜入偏远农区县,隐蔽在民房里“打游击”,正成为新时期“问题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辣条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卫生条件堪忧,市场标准混乱,种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正因为如此,我们呼吁一个健康的辣条产业,我们呼吁追根溯源、落到实处的执法。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