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万众瞩目的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发行价格高达68美元/股,这一单价已是此前人们所预测的60-66美元、66-68美元单价中的上限。此次IPO,阿里巴巴发行了3 .2亿股,占总股本13%,单笔募集资金突破250亿美元,打破了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股市所创造的、单笔IP O 220亿美元世界纪录,更将Facebook之前160亿美元的纪录远远甩在身后。上市当天阿里巴巴的总市值达到1680亿美元,已超过了原本的同业上市公司明星亚马逊1510亿美元。9月19日交易首日,阿里巴巴又飙升38%,达到93 .89美元/股,市值膨胀到惊人的2310亿美元。按照法国《快报》财经版的计算,这一天收市时,整个美国市场总市值比阿里巴巴还大的本土公司,屈指算来也只剩9家而已。
这场酝酿已久、炒到火爆的海外IPO,在中国毫无悬念地引发追捧和狂炒。有人戏言,倘9月18日、19日两天有“马云语录”应景出版,恐怕当天就能卖到脱销加印。不过,这次阿里巴巴上市最大、最多的受益者,却并非马云。
一些欧洲财经传媒在19日分析指出,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持股比例最高的软银孙正义。孙正义拥有7.98亿股阿里巴巴股份,IPO之前持股比例高达34.1%,是阿里巴巴最大股东,9月20日软银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持有阿里巴巴股票,这意味着软银持有阿里巴巴总市值已高达749.2422亿美元。
另一个大赢家雅虎则显得有些“中大奖”的意味。这家公司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下风,资金链早已绷紧,但他们早期曾押宝阿里巴巴,IPO前持有22.4%的股份,交易头两日,他们通过减持5%股份,已获得雪中送炭般的大笔现金。
私募基金中赚最多的,是美国机构银湖,IPO前银湖持股5890万,占比2.5%,可能抛售410万,回收现金2.46亿-2.7亿美元,剩余持股总市值为51.4517亿美元。
彭博社的消息称,阿里巴巴上市时申购总数达到发行总数的5倍之多,其中半数以上认购者来自区区25家大的机构投资者,而C hannelAdvisor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温格则认为,有多达35-40家机构投资者在发行时购买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在这些机构投资者中,不乏黑石、富达、贝莱德等华尔街大鳄,而来自中国本土的机构投资者却屈指可数,且其中还夹杂着中投、国开行等早已“锁仓”的“国字号”机构,以及马云自己的私募“云峰基金”身影。这些“老字号”手中持有的,基本是IPO前的股份,仅因阿里巴巴允许IPO后,原有股东根据“绿鞋机制”在30天内出售总数不超过4800万股,而受到广泛关注。
正如许多分析家和专业传媒所指出的,阿里巴巴此次发行的重点,是华尔街的大机构、大投资者,而非中国及亚洲的机构投资者或美国的“小散”们,因此其整个包装上市的过程,颇给人一种“高大上”的逼格感觉。虽非定向募集,却处处有的放矢,为北美大鳄们的入场营造种种方便,而对亚洲机构投资者和北美“小散”则有些漫不经心。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一些分析家指出,阿里巴巴当初的成功,和其背后一批大机构、大资金长期持有并锁定其股权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此次IPO,阿里巴巴寄托很大希望,因为正如许多分析所指出的,尽管阿里巴巴市值和利润增长势头惊人,但市场过于集中在中国本土,海外影响力相对有限,IPO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借此开拓海外,尤其北美市场。当然,某些人所持理由未必客观、准确,但马云在IPO前曾接受CN BC采访,表示要在北美市场“15年内赶超沃尔玛”,这表明阿里巴巴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二次创业”、在海外大展宏图的计划,这就需要减少此次上市的风险,并尽可能确保股票发行后被很好锁定,避免日后的剧烈振荡干扰大局。很显然,只有“高大上”的投资机构才有能力和实力推动实现这一企划。
至于在IPO过程中更多青睐华尔街大鳄,而非看似“血缘”更近的中国或东亚机构投资者,不仅仅因为此次发行上市的“主场”在纽约,更因为相对于老到的华尔街大鳄,亚洲机构投资者更热衷于短线投资、快进快出,这种操作习惯,对于追求“IPO后股票高锁定率”的阿里巴巴而言,就显得有些不太合拍。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