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爆出天然气涨价消息,从4月起长春天然气每立方米价格由2元上调到2.8元;4月1日,邯郸市民用天然气价格由2.20元/立方米调整为2.40元/立方米。4月9日,有消息爆出,天津、南通等地也将召开听证会,拟上调天然气价格。
据《证券日报》
3月底,先是有媒体报道说“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让人们“提了口气”;不过紧接着发改委辟谣称此消息不实,又让人们“松了口气”。但是没过多久,多地宣布天然气涨价,结果让很多人“憋了口气”。
城镇居民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离不开天然气,所以气价和人们的心里是否“顺气”息息相关。这一次,气价让人犯晕究竟是什么情况?据今天的《北京商报》报道,石油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王震分析说:发改委表示气价不会大幅上涨,主要是说出厂价,而各地调整的是终端价,两者并不矛盾。
仔细读一下3月27日的消息就会发现专家的说法挺有道理,而发改委也的确没有存心骗人,因为那一天的相关声明说得很清楚:地方如需调整气价,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
其实这一次大家之所以因为气价犯晕,主要原因还是“健忘”。例如,2010年11月12日,本市曾就气价调整举行听证会,92%的人同意涨价。但是没过多久相关部门就表示:调价方案已经确定,但我们推迟了调价出台时间。具体出台时间要根据CPI相机而动。于是,气价上涨一搁置就是两年多。这也就是说,虽然目前燃气集团尚未收到调价通知,但因为听证会早已开过,所以气价随时可以根据CPI“相机而动”,这并不违背发改委的说法。
回顾整件事,之所以会让人们对发改委产生误解,可以说各方面都有责任。其一,在人们因涨价传闻而排队购气的语境下,发改委的声明本不应过于“言简意赅”——如果当时价格司就像王震院长那样具体解释一下,把“出厂价”和“终端价”说清楚,气价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服气”。其二,即便公众健忘,媒体也应该在那个时候就想起两年前听证结果暂时搁置的事情,从而对相关声明进行深入解读,保护好发改委的权威。
从程序来说,这次的事情显然给听证会制度提了个醒:听证结果究竟有没有时效性?如果听证后两年多才涨价,居民应该理解成“被偷袭”,还是应该理解成白烧了两年低价气?我们认为,正所谓时移世易,相关法规还是应该给听证结果设定一个“保质期”。
从本质来看,气价究竟该不该上涨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城市天然气经营并非亏损,反而是暴利。例如中国燃气2012年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额189亿港元,同比增长19.37%。
资源价格改革和涨价之间不应该画上等号,如果说汽油价格上涨还和节能减排挂钩,民用燃气价格上涨则完全不能把“避免资源浪费”当做借口——即便气价便宜,大家也不会因此把炉子多开一会儿,故意把菜烧糊了不是?
如果必要,气价可以上涨,但前提是完善听证制度,弄明白气价成本和燃气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有如此,才能让居民“顺气”、“服气”。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