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PM2.5、雾霾、地下水污染、土地重金属污染……这些环保热词一次次撩拨着大众的神经,污染日渐成为阻碍“中国梦”实现的巨大障碍之一。这些年,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不可谓不高、各项法规政策不可谓不多,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多发、转入地下且危害惊人。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注意到,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今天,如果没有将治污产业纳入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中通盘考虑,没有专业化、产业化治污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环保事业将陷入“喊破嗓子”却难“甩开膀子”的无力境地。
从前被狗追咬,如今应邀讲课
“2004年,湖南刚出台污染在线监测管理办法,我们作为监控设备的生产商去排污企业维护设备,经常有人放狗出来咬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是在监视他们。说实话,被自己服务的企业当成间谍,滋味真不好受。”
作为国内最早致力于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企业,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谭自强谈起创业时的窘境,几乎一脸悲怆。10年前,我国的环保产业刚起步,专业的防污治污企业困难重重。
去年,华时捷的销售额达到2个亿。“排污企业的观念真的转变了。”谭自强说,“许多大国企、上市公司纷纷邀请我们给他们上课、做环保设计。这得益于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也让我们深切地觉得,环保行业的地位在提高。”
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帅多年来见证着环保产业的发展。他回忆,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间办公室。而如今,已是上市公司的永清一跃为国内治污领域的龙头企业。
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湖南省环境保护厅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湖南的环保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有说服力的数字是,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测算,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产业收入总额近1万亿元。
一些领军企业负责人纷纷用“形势比人强”来解释产业强劲发展的原因:污染问题在近10年来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广泛关注,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力治污,环保产业自然是顺势而上。
除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环保行业也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成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在内的产业体系。
“狭义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治污,包括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与循环再利用,广义上则涉及包括节能等在内的所有环保领域。”刘帅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断扩大,但仍要以治污为基础和突破口。
治污不能像“抢钱”
如同所有处于快速上升期的产业一样,治污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危及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但与其他不同的是,治污产业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因此,能否规范、科学、健康发展不仅关乎产业自身,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安全以及民众的环境权利和生活品质。
无论国内国外,环保行业都属于政策引导性行业,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的作用举足轻重。“2005年前,环保产业说起来前沿,但多是‘水中月、镜中花’,看上去很美,盈利很难。”谭自强介绍,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国家特别重视环保,一批企业应运而生。
华时捷的发展就直接得益于湖南省2006年出台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在线监控设备必须作为排污企业治污的一部分,与排污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我们的产品销路一下就打开了。”此后,华时捷便一直依靠先进的在线监测水平在行业内站稳一席之地。
前不久,环保部推出大气污染防治“最严”产业政策,将对包括19个省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内的重点控制区的重污染行业等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分析人士指出,这个严格程度与国际标准不相上下的政策将使治污产业再次享受政策东风,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捞上“一桶金”。
治污产业风光气盛,但由于现阶段的行业准入、问责机制、成效评估、信用记录等规范尚未健全,不少投机者将其窥为“抢钱良机”。
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让企业负责人颇为“恼火”的是,平均每年要招待100多家上门洽谈业务的治污公司。“绝大部分治污水平很低,根本无法承担项目。周边很多民营排污企业,因为不懂治污技术,为图省钱省力,几个回合下来就被一些小治污公司‘公关’了,最后被坑得很惨。”水口山安全环保部副部长洪国良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些问题工程要么不能达标、要么不能按时完工,还有的运行几个月就散了架。
随着治污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小型治污企业开始有暴发户的感觉,盲目地追求销售额。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同质化的企业增多,不具有资质和能力的企业混入并强行上马,抢项目抢红了眼,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不少业内人士谈起这种状况直摇头。
据湖南省环保厅科技标准处处长张志光介绍,2010年湖南的环保企业有760家,2011年就达1100多家。其中不乏逐步做大做强的实力企业,也有不少主营其他业务转投环保的大型企业。
但不可否认,尚在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占大多数。“政府不会直接越俎代庖插手行业的发展,我们会制定一定的准入门槛,但主要还是让市场大浪淘沙。”张志光表示。
专业化治污迷雾重重
除了一哄而上、鱼目混珠的乱象,治污产业的热闹红火也掩饰不住其专业化水平和服务的不足。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技术水平方面,一些实力较雄厚的公司下了大力气,但人才缺乏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进入环保公司的都不是最尖端的人才,很多归国人才只愿意去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环保企业的家底很薄。”谭自强介绍,华时捷的研发团队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等20余项科研项目。即便如此,他们仍感觉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受市场需求影响,治污企业重装备等“硬件”、轻服务等“软件”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发达国家,环保服务业至少占据环保产业半壁江山,但国内的环保服务才刚刚起步。”张志光介绍。
半月谈记者走访多家治污企业,发现许多对环保服务兴趣不高。“排污企业的思维大多是‘你卖一个东西给我,我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尽管环保设计规划与管理等服务类项目的价值往往比硬件大得多,但国内一直没啥市场。所以,我们的软件一般是与装备和项目建设打包出售。软件无市场,治污质量和效果自然打折扣。”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治污目标和进度的设定不尽合理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李发生表示,一些治污工程特别是大中型的公共领域的工程,规定工期很短,往往方案还未优化到位就开始实施。“尤其在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处理领域,一些治污企业匆忙上马项目,效果可想而知。”李发生说。
此外,治污标准的制定广受诟病。有些标准过高,治污企业的能力普遍难以企及;有些标准又过低,跟不上时代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产业化治污需多方合力共促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中的“三座大山”,固废污染、噪音污染时时危害人们的健康。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化治污,能否承受住众多期盼,还需拭目以待。
在科学规划上,全国各地首先应描绘好“治污地图”,因地制宜、因污制宜制定治污规划。很多治污项目“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方向或时间错了,后果难以设想。李发生认为,一个成熟的治污项目应该在前期调查、分析和论证上多下工夫,各地对重要治污工程本身、投资效益、利益相关方诉求的考虑应更充分些。
在市场开拓上,需依托环境信息的进一步公开。环保市场是依靠政府对污染的有效监管而发展起来的市场。一方面,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在较短时期内加快环保科技产业由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和部门在一些环境事件上的“失语”“狡辩”“忽悠”,反而使公众自发参与环境监测的热情高涨、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成为促进治污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手段。
“环保和治污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公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刘帅说,例如去年公众自发监测PM2.5,为大气治理和空气质量测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在科技创新上,治污企业的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长期与治污企业打交道的洪国良认为,治污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应该加强督促行业企业提高科技水平,不能完全由市场进行调节。一些紧迫而重大的环保治污技术还没有突破,如对于铅锌选矿,国内还没有一家能真正实现废水循环,这些难题需要国家整合行业内外的科研力量。
在行业良性发展上,治污产业亟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等规范、标准和制度机制。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湖南省环保厅已重点开展行业整顿与完善制度等工作,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的申报、考核、人员培训,污染治理项目的招投标、质量效益的督查和监测,环境科技项目的申报质量和结题评估,环境服务从业单位的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等。(《半月谈内部版》记者 史卫燕)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