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持续4天在“热情”似火的高温中度过。
28日当天,北京、天津、重庆、上海等地气温还将在37℃至39℃,重庆、浙江等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至41℃。人们为高温烦恼的同时,某些行业却因为高温而“乐坏了”。记者了解到,外卖、制冷电器、避暑旅游等行业都在近一个月来获得了喜人的业绩。
睿信致成管理咨询合伙人王丹青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温经济”的发展体现了行业消费存在季节性。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群众刚性需求造成某些行业的消费推动是正常的,不会让市场消费格局产生影响。
餐饮篇
外卖业务火爆
- 本报见习记者 夏妍 发自上海
炎炎烈日之下,你还会“走”出去吃午饭么?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高温助长了“懒人经济”。在北京某金融机构工作的王小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自从气温飙升到35℃以上后,她的午餐都靠“外卖”解决,同事们也都加入了“团购”阵营,集体订餐。“外面太热了,人出去都要晒化了。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吃着外卖很方便。”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办公室的白领们,暑假没人“管”的学生,成为叫餐的新生力量。很多孩子放假在家,父母工作繁忙来不及给孩子做饭,会在出门前留钱给孩子,让他们订餐解决午饭。
上海市东昌中学的初二学生李凝(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员,“有的时候自己叫麦当劳、必胜客,有时打附近饭店的外卖电话。爸妈是白班,中午不能回家,我就一个人这么吃。”李凝表示,很多同学与他相同,成为了暑假“外卖学生团”的主力。
与此同时,很多市民也逐渐选择用外卖解决用餐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订外卖的市民,多数人都因为天热而懒得动手做饭。
“买菜,菜场里就热死人,买了之后又要烧,和蒸桑拿一样。完了还要洗碗,大热天,动一动都觉得汗流浃背。”住在上海浦东招远小区的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近来他们一家三口的吃饭问题,基本都是靠在外吃或者直接外卖解决的。
记者还从上海“饿了么”叫餐的客服中心了解到,6月开始至今,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叫外卖的份数直线上涨,小区居民如今更是成为促进叫餐量增长的主流力量。据客服人员介绍,居民用户的人均消费均在60元左右。
“其他季节,冬季或者暴风雨天气叫餐人数会较多,但是暑期开始之后,人数增长的速度是其他时间没法相比的。哪怕一般的小便当店,一天的外卖最高都能到300份以上。一个小区,好的一天都会有2000多人订购外卖。”客服人员对记者表示。
必胜客宅急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如今订餐要趁早,10点就开始要订午饭了。若是到了饭点来点餐,他们是没有空闲时间外送的。“上班的、放假的都在点外卖呢。”
延伸阅读
传统餐饮遇冷
- 本报见习记者 夏妍 发自上海
相比“清凉消费”以及外卖业务的节节攀升,花卉、传统餐饮、公交等行业在“高温经济”中颇有些无奈。过高的气温不但增加了经营成本,还迫使一些商家不得不调整经营计划。
首当其冲的,就是与火爆的外卖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传统餐饮。
7月28日中午12点,正是午餐时刻,记者发现上海浦东栖霞路上往常热闹的小饭馆中几乎没有什么客人,有几家饭馆的店员甚至清闲地聚在那里聊天打牌。
“没有客人啊。”一家饭馆的老板告诉记者,虽然是周末,出来吃饭的人不多,但是从6月底开始,哪怕饭店有空调送冰水,可是业绩依旧不断下滑。
“大家都嫌天热,不愿意出门。”老板对于生意的冷清,无奈地告诉记者,如今饭店也开始调整经营模式。“我们这里的饭店也发展了外卖业务,周围的居民也可以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订餐。”
记者还发现,同样一条街的大小型餐馆,都挂了招收外卖人员的牌子。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高温天气后,随着学校陆续放假,出租车生意火爆,公交行业步入营业淡季。乘客量明显减少,有的城市公交客源甚至下降30%,尤其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客源更差。花卉行业也遭受冷遇,上海几家花店老板对记者表示,一个月卖花赚的钱甚至无法支付店里高额的电费。
家电篇
“制冷”电器走俏
- 本报见习记者 夏妍 发自上海
解决了“吃”的问题还不够,高温天气下,防暑降温的“清凉消费”开始在都市中一路走俏。
冰棍、饮料成箱买,西瓜像不要钱似地搬,空调24小时运转,出门立刻钻出租车,空调销量直线上升……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高温经济”无疑促进了新一轮的消费。
苏宁电器浦东超级旗舰店的空调专柜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7月份以来,每天都有很多顾客过来看空调,配送的师傅忙得天天都要加班。
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气温升高后,直线拉动了空调业绩的上涨,有些知名品牌甚至一再出现缺货的状况。
正在选购空调的李女士对记者抱怨称:“天气热得不行,孩子学习的屋子里空调力度不够,准备给她买一台新的。”
与空调热销一样,空调扇、便携式小电扇、吸汗鼠标垫、清凉贴、冰围巾等消暑用品的销量非常可观。淘宝网上一家小家电的网店店主告诉记者,便携式小电扇,电脑用的小电扇在一个星期内卖了200多台。“我们也就靠这个阶段能赚些钱。”
与此同时,在这样高温的天气里,藿香正气水、清凉油、花露水等防暑用品也是供不应求“花露水,清凉油这几天卖得很快,六神花露水我们都要时时补货。”上海浦东乳山路农工商超市店员说。
旅游篇
“避暑游”热潮来袭
- 本报记者 陈偲 发自上海
38℃、39℃、40℃……“如果联系不上我,那是因为在路上,我被晒化了。”持续的高温迫使人们有逃离“高温地带”的冲动,这自然催热了避暑游。据统计,2013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约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
“每年暑期都是旅游出行的高峰,避暑胜地则是消费者选择的热点。国外如普吉岛、巴厘岛,国内如青岛、大连都是团团爆满。”昨日,上海某旅行社工作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
西部游受宠
“我刚从贵州回来,那边天气比上海低10度左右,凉快不少。”前些日刚从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回来的张先生告诉记者。
根据青芒果旅行网运营中心游客住宅数据统计,拥有凉爽气候和美丽风光的西部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西南线预订贵州、云南、广西酒店以及客栈的自由行爱好者明显激增,比如到贵阳观湿地景观、到桂林看山水、到阳朔体验西街风情等均加入了行程安排中。
与此同时,每年暑期最热的海滨线依然受市场热捧,如三亚、厦门、青岛、北戴河、秦皇岛、北海等得益于丰富的旅游资源都受到市场关注,其中,避暑胜地青岛由于青岛啤酒节的临近近期人气涨幅最大,7月以来游客量环比增长100%。
而受签证程序简化、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影响,出境游依然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尤其是主打亲子名校游的长线游和短途海岛游受热捧。在出境长线游方面,主打亲子名校游的欧洲、美国、加拿大位居前列;在出境短途游方面,海岛游需求节节攀升,泰国曼谷、普吉岛以及印尼巴厘岛等地依然是国内旅行者的首选。
价格涨幅明显
暑期旅游报价也持续高温。某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年避暑游线路的出游人数同比增加30%左右,价格较6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以北京出发的“海南双飞5日游”为例,7月份报价在3900元左右,相比6月的3500元上涨了近400元。
酒店价格也水涨船高。青芒果运营中心数据显示,国内中长短线游从7月中旬开始已进入预订高峰,青岛、北京、厦门、上海、丽江等大众旅游城市和古镇的酒店、客栈预订量激增,预订量平均同比上涨120%。尤其是受青藏线的带动,拉萨、西宁的客栈预订量均同比增长200%以上。
此外,与6月份相比,青岛、北京、厦门、上海、丽江等暑期热门城市的经济酒店及客栈价格在7月普遍上涨,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至30%,青岛、厦门位居前列。
“出行的游客可巧妙利用促销规则,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预订,并采用预先支付的形式,既可获得酒店优惠,又可保障到店有房。”青芒果旅行网CEO高戈建议。
培育旅游“暑期档”
中国的避暑旅游虽才刚刚起步,但经过近十年发展,取得不小的成绩。在分析人士看来,避暑旅游是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完全有条件培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暑期档”。
《2013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指出,避暑是夏季出游的重要动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以及航空等相关企业已关注到避暑旅游开发的市场价值,正积极推进避暑气候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报告》认为,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范围远比避寒旅游大得多。仅以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人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三个避暑主体市场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2013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约在5000亿元至6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避暑旅游仍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战略层面的规划与引导,相关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由“避暑旅游”到“避暑经济”的跃升度不够。“我们不能将避暑旅游简单地等同于‘图个凉快’。”上述报告分析,季节性问题、产品同质问题、市场开发以及区域合作、人才等问题亦始终困扰着避暑旅游产业的发展。
【专家视点】
“高温经济”
短暂升温
“因为高温促使的消费不具有长期性。”在王丹青看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群众刚性需求的改变,造成某些行业消费“冷热”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会对市场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有经济学家指出,“高温经济”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高温将会直接导致一些瓜果、蔬菜减产,影响市场价格;加大居民的用电负荷;影响工业企业,尤其是户外作业环境。这些都将给城市的应对能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百姓的消费心理带来考验。“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对此保持警惕,恰当的时候政府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