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治理欠薪不能单打独斗 应在法律基础上类型化处理

2014-01-06 11:10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对欠薪的治理,不能靠哪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甚至未来主要也不是依靠定罪处罚;相反,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针对欠薪行为进行类型化处理。

  每到年关,欠薪总会成为一个令人揪心的话题。与往年不同,经过这些年的严厉整治,尤其是司法机关高擎刑罚利剑,2013年并未发生多少欠薪讨薪的极端个案。但与此同时,那些游离于刑罚标准之外的一般性违法欠薪,那些并不一定会酿成重大影响的欠薪,则可能成为今后执法面对的突出问题。

  近日,人社部劳动监察局局长闫宝卿透露,虽然欠薪案件涉及人数有所下降,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在一些行业还时有发生,集中在工程建设领域,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拖欠工资明显增多。从其披露的数据信息看,欠薪案件数量仍然处于高位,且呈现一些新特点,如拖欠工资问题与拖欠工程款等经济纠纷交织在一起。

  这说明,在转型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欠薪并非短期内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理的法律问题。以往我们治理的主要逻辑是,欠薪纠纷出现乃至恶化之后,为避免出现矛盾激化而进行事后处罚和救济,倚重刑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刑罚威慑之下,恶性案件大量减少,但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欠薪现象,却不能完全依靠刑罚得到根治。

  对于欠薪行为,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刑法修正案以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有明确规定,这为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介入此类纠纷提供了充分依据。这意味着对欠薪的治理,不能靠哪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甚至未来主要也不是依靠定罪处罚;相反,应当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针对欠薪行为进行类型化处理:对于主观恶意欠薪且影响严重的行为,依照刑法进行严格的刑罚追究;针对构成行政违法的欠薪案件,需要劳动执法部门严密执法;而对于普通的欠薪纠纷,则需要发挥劳动仲裁的程序功能,并将此类纠纷纳入便捷的民事司法救济渠道。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公权力的介入对于维护作为弱者的劳动者权益不可或缺,其执法的耐力是形成规范化秩序的关键;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公权力执法总会呈现出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因为与海量的用工市场相比,公权力无法对用工单位进行全天候监控,对日益变换的欠薪纠纷现象的治理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在期待行政执法更有积极作为的同时,我们还应当从契约法治的理念着手,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更加公平的平台,尤其是在劳动者维权的自组织能力和法律意识方面,下更多实质性的功夫,以改变劳动者弱势的地位。而只有实现劳动者力量的崛起,才能形成与用人单位的均衡博弈,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代为讨薪的难题。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