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企业周而复始地出现“用工荒”,说明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意识需增强,还说明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没能跟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这些年来,“用工荒”似乎成了每个春节之后就会被“传唱”的“咏叹调”。但“老调”之中却有新词,如今的“用工荒”从内容到实质,已随经济社会的变迁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
“用工荒”的出现,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有关;与农民工在农业之外求职再不用“舍近求远”有关;与农业本身吸引力的增强有关;与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协调有关;也与我国人口变动与劳动力供求状况有关。可以说,“用工荒”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职业培训和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周而复始地出现“用工荒”,企业经营者确实应该真正“发慌”。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以人为本”意识需要增强。换个角度看,“用工荒”其实是外出农民用脚在“投票”。农民不愿意到这个企业来,或者干了一阵之后还是想走,那至少说明这个企业对工人的吸引力不够,应该为本身的劳资关系、为企业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而“心慌”。如果企业依然停留在用低工资雇人,而且不愿意为员工上各种保险,不关心员工的福利状况,那就只能为“用工”发慌。
再一个就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赶不上当地劳动力的变化。一个地方出现“用工荒”,其实是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的“警示”。劳动密集型企业恐怕已经不适应这里的“土壤”了。作为企业,要紧紧跟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自身做起,做好“升级”的文章,如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普工”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用工荒”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如果面对年复一年的“用工荒”,企业还在一味抱怨工人难招、工资太高等等,而不去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想办法,那么这样的企业就不仅仅是“用工荒”了,用不了多久,恐怕还得为自己的生存“发慌”。
“用工荒”是农民工就业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重的社会历史原因。解决“用工荒”,需多方努力,更得假以时日;但企业迈开转型升级的步伐,却等不得,不能等。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