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多管齐下,促进缓解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人们担忧。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在经济运行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千方百计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尤其是多管齐下地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处理好这一民生的“头等大事”,对于我们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知识为王的21世纪,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是获得更好工作的通行证。但这些年来,这个通行证在我国却越来越不管用,大学生已经成为就业难的一个最突出群体。分析起来,大学生就业难,既与经济形势有关,也有高校迅猛扩招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矛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剂良药。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此,高校应该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以素质能力教育为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便是专业设置,其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设置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仅仅以某一专业当时的短期市场状况来衡量,而要预测专业未来的发展走势,从而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二是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当以通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基础。比如,可考虑在大学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完善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规划和喜好进行选课,同时,导师根据教学计划给予一定的指导。此外,应该设置学校的特色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并考虑各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课程模式。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学生博雅的情趣、幽雅的气质和高尚的人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与企业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衡量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企业对其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高校可考虑密切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校实习培训基地,联合培养,使用企业资源安排在职培训和其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可考虑联合企业和高校共同建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帮助学校不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第三,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其持续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应当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相结合,积极进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进行创业的勇气并处理好学习和创业的关系。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第四,改善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全过程中提供分阶段的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观念的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职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其客观地看待社会和自己,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化。此外,还应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地判断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二是实现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是指高校应该既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普遍规律,也应当根据大学生的生理条件、心理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应明确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仅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是针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建立学生全过程化的生涯辅导体系。此外,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和品格的教育。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学科背景较为复杂,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应当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比如,可从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中选配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干部,从“两课”教师中遴选一些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的专业相关的教师,从社会上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从业者等,共同组建就业指导队伍。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机会,加强对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