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其数量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增长的快慢、结构的优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27日发布的2013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去年以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投资信心明显增强,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红利初步释放,这些都为中国经济积蓄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截至去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062.38万户,再创历史新高,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10.3%,增速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有资本总额101.2万亿元,增长18.7%,增速提高3.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市场主体退出数量减少。去年,全国注销各类市场主体412.22万户,同比下降4.6%;吊销各类市场主体145.38万户,下降40.1%。
报告指出,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反映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私营企业数量增长较快,增速达到15.5%,私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比重由2012年底的79.4%增至去年底的82.1%,反映了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微观经济活力增强,市场体系日趋成熟。
新设主体增速提高 改革红利初步释放
2013年,全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31.54万户,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高出17.8个百分点;资本总额10.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2%,比上年同期高出61个百分点。
特别是去年10月国务院部署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四季度新登记市场主体加速增长,新增主体318.01万户,同比增长46.2%,环比增长4.4%;资本总额3.22万亿元,同比增长59.9%,环比增长31%。
报告指出,新设市场主体增速提高,主要受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影响。在广东、上海等改革试点地区,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后,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市场主体出现爆发式增长,有的地方增速超过100%。
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分区域看,尽管东部地区市场主体数量仍然较多,但去年中西部地区市场主体同比增速均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数量占比由2012年的24.3%增至去年的24.6%,中部地区从27.1%增至27.2%。
报告指出,这表明我国地区差距正在缩小,东中西部发展趋于平衡。
分产业看,截至去年底,第三产业实有企业1101.46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72.1%,比2012年底提高0.9个百分点;注册资本64.73万亿元,占全国企业注册资本总额66.8%,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量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整体发展水平高于传统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数量比重有所上升。
报告指出,上述变化反映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正在增强。
市场主体将现增长高峰 工商指数预示经济向好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将于3月1日全面推行,其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也将有序展开。
报告预测,伴随着上述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市场主体数量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必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此外,工商总局依托全国市场主体信息编制的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持续攀升。
2010年5月以来,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持续下滑,一度跌至31,但从去年3月以后出现了连续5个月的反弹,8、9月份增势有所放缓。10月重拾上升通道,至去年12月升至50.9,这也是近两年来该指数首次回升到50以上。
报告指出,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有大约2到6个月的先行周期,该指数持续攀升预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走势有较大可能持续向好。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