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银行的自我革命的话,那么试点民营银行就是为之进一步施加外部压力。仅仅依靠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彻底成长为竞争主体的推动仍是有限的。
市场化因子,正在全面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的肌理中,一个竞争性金融格局的轮廓已然浮现。昨日,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实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的试点工作将会展开。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必须走完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金融初兴以后银行存款的规模性搬家,已经折射出银行不能成长为完整的市场主体的被动。这种对于竞争的不适应症,在近两年已经多次显现,比如阶段性“钱荒”的意外出现。如果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生有死,那么同业拆借利率就有可能避免忽高忽低,对于货币政策的误导以及对市场的负面影响都可以大为减少。
相较于在“襁褓”中受到保护可能造成的风险,在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利率突然上升造成的风险要小得多。在百姓对于存款利率偏低,担心资金缩水的普遍担忧的情形下,利率的阶段性上升等于给了储户补贴。这种补贴基本上是银行将利润让出了一部分,除非出现极恶性竞争且存款保险制度跟不上,否则给储户补贴不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是银行的自我革命的话,那么试点民营银行就是为之进一步施加外部压力。仅仅依靠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彻底成长为竞争主体的推动仍是有限的。利率市场化更突出的效应,很可能表现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简单市场行为,资金雄厚网点众多的国有银行完全有可能吃掉弱小的竞争者,而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局面则难以形成。如此,则垄断性的金融格局最多只是被利率市场化敲打出了几个缝隙,而不能真正破裂。
因此,在银行通过利率市场化进行自我革命的同时,还必须给其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压力。挑选那些主营业务突出、资金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发起成立民营银行,就可以起到促使银行不断向市场化前进的作用。当然,民营银行带来竞争收益的同时,也会有无法进行破产清算的问题,或将民营银行作为其主业输送资金的通道。对此,需要设立防火墙,比如共同发起人制、破产清算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将民营银行视为现有金融格局的补充,强令民营银行只服务小微企业。民营银行应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站在同一平台竞争,市场自会主导民营银行的钱去哪里。平等的制度设计,比放开银行特种经营资格更重要。有了这一前提,金融格局才能别开生面,百姓、企业才能享受竞争之利。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