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余年,深圳涌现了华为、腾讯、万科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周游 摄
民营企业
华为、腾讯、平安、招商、万科、中兴、比亚迪……这些深圳本土品牌,名声响彻九州大地,甚至已经迈出了国门。这是一批来自深圳的民营企业,他们的成长直接推动着深圳经济从起步到腾飞,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崛起为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四的大城市。
深圳为何成为民营企业的摇篮?深圳民企为何频频创造专利,并在全世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省委党校教授蔡兵认为,多年以来,深圳扶持企业发展的方式,是采用一种市场化激励的手段,让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才最终取得了今天的发展成就。
随着深圳的民营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首要驱动力,进而又“倒逼”政府继续简政放权,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成为企业的“全职保姆”。政企互动在良性模式下持续进行着,这使得深圳的经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发展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南方日报记者 邓翔
深圳民企数量占比超八成
深圳的民营企业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强?今年2月初,著名企业家王石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说出下面一番话:“深圳是中国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城市,北京有很多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品牌、跨国企业品牌,但民营企业品牌绝对没有深圳多,民营企业40%的著名品牌都集中在深圳。”
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上半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总数达到4.6万家,占全市各种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6%。而到10年之后的2010年底,深圳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10.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4%;民营企业突破3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5.6%。
在深圳,民营企业从数量上讲,已经不能再用“半壁江山”来形容,它早已发展成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类型。深圳民营企业不仅数量众多,涉及领域极为广泛,而且品牌知名度都比较高,甚至有不少企业在所在的行业中,常年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
据了解,2013年7月,《财富》杂志评选出了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深圳共有27家企业入围。和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差异的是,深圳入围的企业名单中,几乎看不到完全的国有垄断性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或有民营参股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如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万科、中兴、比亚迪等。
专家认为,深圳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入围500强,说明深圳经济相比其他区域更健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表示,“深圳企业一出生,就经历了充分的市场竞争锤炼,更具生命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深圳能够成为民营企业的摇篮,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深圳缺资源、缺很多东西,但不缺企业家精神,为什么?因为改革开放,全国的年轻人都在深圳创业,形成了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家发展大部分跑到深圳。”王石把深圳民营企业诞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下的时代产物。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专家王国文也曾说:“深圳国有企业的基础基本为零,这给民营企业的发展留有非常大的空间,也创造了很好的成长土壤。”另外,民企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资源优势,先天处于劣势,企业时刻在生死线上摇摆,但这样具有危机感的企业才有创新意识,才能顽强成长。
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深圳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从15万家增长到37万家,以年均3万多家的速度增长。同时,民营经济本地生产总值从1329亿元增长到3330亿元;民营企业外贸出口额从138亿美元增长到768亿美元。
民企兴旺倒逼政府简政放权
深圳的民营经济规模,在一种宽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快速扩张。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往往有着灵活的机制、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干的人才和特色产品。随着企业数量增多,企业之间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也日益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社会的创新水平。
据悉,去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22.7%,约占中国内地的一半,由深圳企业创造的不少专利,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作为超材料技术的领军企业,一年来,光启研究院申请专利纪录不断被刷新,专利总量突破2500件,令我国超材料领域年度专利申请量保持全球第一。
蔡兵曾专门撰文分析了这一现象。他认为,深圳的国民经济构成比较特殊,民营经济体量较大,而政府发展企业的方式恰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采取的是一种市场激励的手段,让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按照当前的说法就是,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也会逐渐浮现,这就要求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创造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早在2006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一次性推出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配套政策,总量多达340条。在此后的3年里,深圳市又相继出台《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关于LED产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等,各类创新政策、法规,总量超过50个。
时至今日,随着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政策红利逐渐弱化,特区对于企业和企业家的吸引力也正逐渐减弱,因此新一轮经济改革便应运而生。去年3月1日,酝酿三年有余的深圳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此后,在深圳注册成立一家企业,不再需要向审批部门提交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也无需应付繁琐的年检程序,注册程序在3日内便可完成。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认为,此项改革对于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专家观点
政府缺位、越位现象
仍待解决
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此后,深圳的经济开始步入“快车道”,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四的大城市。
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认为,拉动深圳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引擎之一,便是这一时期蓬勃兴起的“创业潮”,一大批知名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中兴、腾讯,在此期间相继诞生。
不过他也表示,近些年来深圳的商业环境,尤其是创业环境,远不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不如十几年前,“深圳的很多成本在上升,如商品房价格、写字楼租金、生活成本都在迅速上升,使得草根创业难度增加了很多。”
由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加上高消费、高房价让人才望而却步,使得深圳创业难度加大,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面临威胁,另外,他还提到,“政府该管的领域没管好、不该管的领域又管得较多,这也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问题”。
“政府缺位和越位的现象都存在着,该管的比如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准、社会治安,这些最基本的公共品,深圳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多差距。”
金心异说,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政策在全国领先,而且确实促进了产业发展,现在产业政策上则有简单化倾向。“政府越来越有钱,越来越自信,直接介入微观经济的欲望大大增强,有些领域并不是投钱就能解决的。”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他分析说,这些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处在发展初级阶段,还没有到达繁荣期,技术方向还存在很多基础性的未攻克技术环节,政府的钱应该花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鼓励他们在新兴产业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获得专利,但政府直接把钱给企业,实际上干扰了市场的微观运作。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