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深圳本土原创何时有“戏”

2014-04-02 10:33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影像写实剧《迷雾》剧照。

  受访者供图

  戏剧《两只蚂蚁的地下室》剧照。

  受访者供图

  3月30日傍晚,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却并未挡住前往少年宫剧场的人潮,因为当晚,《蒋公的面子》再度巡演来到深圳。而另一些戏迷,则在距少年宫剧场几步之遥的音乐厅小剧场汇集。这里,一场由鲁迅小说《伤逝》改编的话剧《子君》缓缓启幕。

  “大家对好戏是真心渴求。”观众刘小姐说,深圳的好戏太少了,什么时候深圳才能随时随地有好戏看呢?”

  3月27日国际戏剧日,在深圳戏剧节主题沙龙“向戏剧大师致敬——中西方戏剧交融的回顾与展望”上,“深圳戏剧如何更加常态化”的话题成为焦点,而“做原创,培养深圳自己的创作团队,打造更多的舞台,谋求与香港艺术节的合作与交流”则成为共识。

  从2001年开始组织大学生戏剧节、关注北京青年戏剧发展的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杨乾武认为:“当戏剧立足于深圳人的情感和心理,成为深圳人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是深圳人的一部分时,戏剧就一定能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打造深圳常态化戏剧氛围

  3月31日晚,随着串烧剧《东西方戏剧片段专场》的圆满收官,2014年“深圳戏剧节”落下帷幕。多种青春、学院风戏剧、传统戏曲在本届戏剧节碰撞、交流,让观众感受到深圳的戏剧生态,也看到深圳戏剧界的探索精神。

  不同于往届,今年的深圳戏剧节尤其注重对青年戏剧人才的扶持和对本土戏剧人才的培养,不仅主打青春学院风路线的表演作品,还设立众多普及型的演后谈和戏剧工作坊。

  戏剧节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赵佳认为,要通过与国内戏剧高地交流来培养更多的深圳年轻人热爱戏剧、创作戏剧,让深圳逐渐形成常态化的戏剧氛围。

  而事实上,深圳并非没有原创戏剧的基因。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熊源伟曾经任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他介绍,20年前深圳其实是有原创戏剧的。“深圳戏剧有两支,一支是以各个区文化馆站为主体的小品,这些小品在全国各地都曾获奖。第二个就是深圳大学的师生们,以实验基地,做一些先锋的、实验的、前卫的戏剧。”

  在熊源伟看来,20年前的深圳原创戏剧并未建立在商业化的基础上,因此戏剧与观众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很多好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长期演下去为观众熟知。而深圳这几年,从北京、上海来的戏剧太多,“已经把钱送给了上海、北京”。

  深圳原创戏剧在市场上的缺失,是让本土戏剧人最为心痛的遗憾。“我希望未来深圳艺术节每年都能有几出本土戏剧。”深圳著名学者胡野秋说,全中国到处都有人来深圳,也挖掘了一批戏剧方面的人才来深圳。尽管深圳没有自己的剧团,但深圳实际上有很大一批老资格的话剧界艺术家,未来要考虑本土话剧资源的开发。

  着手校园戏剧培育原创人才

  结合深圳戏剧节的实践,赵佳认为,如何吸引更多的深圳人走进剧场,如何让人对戏剧产生兴趣,如何启迪更多本土人才的创作思维非常重要。

  被誉为“中国小剧场之父”的傅维伯也是北京小剧场戏剧的重要推手。在沙龙上,他讲述了一次让他印象深刻的艺术节:那是一个小城举行的艺术节,这个城市人口只有5万,但一个月却要演1300出戏。戏剧节期间,每天9时、13时、15说、17时各有一场演出,每个剧场的工作人员都在演出,同时兼顾发宣传单的任务。演出团队中,每天都会有一个团队去群众聚集的地方,一边做街头表演一边做宣传,告诉观众戏在哪演出。还有很多年轻人主动成为剧团的宣传“外援”,一群人敲锣打鼓游街宣传。在那里,戏剧节也成为小城的狂欢节。

  今年的深圳戏剧节,“校园戏剧”成为主角,熊源伟认为,如果戏剧能够像种子一样向深圳的各个学校播撒,那么10年之后,深圳戏剧会有一个开创的局面。

  “如果深圳所有中学都搞话剧,大家都经过辅导、排演,将会成为深圳本土戏剧文化的推动力。如果每所学校各有3个人从事戏剧工作,其他成为观众,光这个影响力都不得了。此外,专业院校的校园戏剧还要跟社会、跟老百姓连通,要宣传,要让老百姓知道。”

  “深圳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有一批年轻的戏剧爱好者。但怎么让这批人在深圳立足、生存下去,让他们在深圳有创作激情,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傅维伯说。

  在“深圳戏剧节”的平台之外,赵佳搜罗和培养有志于戏剧者的平台是“剧汇星期天”。多年打造,“剧汇星期天”已是深圳知名的普及和交流戏剧知识的公益文化品牌项目。在这个平台上,观演教学创作成为一个立体培养人才的模式。“我们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开展了戏剧工作班和表演班。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城市魔方的平台,把所有的小剧组汇总在一起演出,还创作了带有原创烙印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也在深圳戏剧节上进行了亮相”。

  2014年,“剧汇星期天”的重要任务是要对深圳的戏剧团进行资助,“通过在深圳征集和招募团队,对他们的创作、编排和演出进行一条龙资助,将本土创作推向市场”。

  依托本土需求激发创作活力

  深圳与香港一水之隔,香港的戏剧发展早于深圳,戏剧生态也已成熟。香港有着众多的艺术团、剧团,更有着创办于1973年的香港艺术节。“深圳戏剧节”乃至深圳戏剧发展能否向香港艺术节取经?

  胡野秋认为,香港文艺演出与它的生产机制有关系。“北京的文艺市场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是官方主导。而香港的演出是实实在在民间的。此外,政府要给艺术界提供好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香港每年有10亿元港币的艺术发展基金向全社会招标,这个吸引力极大,就将把民间的艺术活力激发出来了。”

  “同时,香港文艺演出跟香港的平台效应也有关系。在香港,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美国、本土的甚至是村里的剧团演出,层次特别丰富。而我们的艺术很浓郁但单一化。”胡野秋强调。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香港话剧团艺术顾问林克欢的认同。“艺术节是要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因此要非常重视邀请世界各国的大师来参加。但如果没有本地的团体,这个艺术节就白做了,因为民间艺术水准未获提高。”林克欢说,尽管目前在市场水平上,本土创作与世界各国的大团比起来,还显得薄弱,但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佳认为,香港的成功经验可以拿来借鉴,把他们精华的内容和戏剧形式吸收过来。杨乾武则表示,深圳做“原创”,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味地模仿。“最重要的是从深圳人需求的切入点出发,慢慢地激发深圳的戏剧活力。“深圳是有智慧的城市,我们有东西南北各种优良的基因,我们完全可以激发出这些好的基因,创造出更好的戏剧。”杨乾武表示。

  声音

  戏剧不应

  拘泥于“殿堂”

  话剧是西方舶来的产物,对于大多数的中国戏剧爱好者来说,学习戏剧的主要途径往往是通过艺术类的院校,而即使进入院校,能够真正从事戏剧事业的人又是凤毛麟角。

  深圳戏剧院校资源并不丰富,为此,本届深圳戏剧节主要借用了远在北京和上海的三所戏剧类高校的力量。深圳的剧场资源也并不充足,尽管有深圳大剧院、保利剧院、华夏艺术中心,但对于“戏剧常态化”的梦想来说,剧场还是太过稀少。

  在深圳当老师时,熊源伟带着学生演剧目“娜拉”、“萨德”,连演了很多场,且不卖票,观众通过电话订票免费观摩,有时候盐田的观众都开车来到南山观赏。“我有两个学生跑到物质生活书吧,占用一张桌子演戏。别人一边喝咖啡,他们一边演戏,就这样演了两个月”。在傅维伯讲述的戏剧节上,很多团队的演出就是在学校里,有露天的剧场,有帐篷的剧场,有在教室的剧场……这样的剧场有80多个。

  “我觉得深圳音乐厅起码可以搞四五个场地来演戏。”熊源伟说,其实不用把戏剧搞得那么殿堂化。

  除了演出,与戏剧相关的展览也是观众认识戏剧的舞台。今年的深圳戏剧节增设了展览环节,展览时而出现在演出大厅上,时而又出现在走廊上,或是社区里。这也是赵佳希望让戏剧走出殿堂,普及到生活中去的常态化措施之一。

  “这个创意与文化名城布拉格的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曹林介绍,布拉格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但它有十大展览场地分布在布拉格的各个角落。

  “戏剧演出有很多方式,比如说街头戏剧、街道戏剧、校园戏剧等。”曹林说,深圳有很好的资源,充满活力,商业气氛浓郁,如果把这些东西都纳入到未来的戏剧中去,非常值得期许。

  策划/统筹:吕冰冰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苏妮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