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差别调控是结构调整应有之义

2014-04-11 09:0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释放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坚持经济不刺激,而是敢于创新思路,积极有为,差别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平台转换期和改革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这样一个新的特殊时期,必须抛弃传统思维定势,敢于创新经济治理方式和思路,以避免政策过度刚性或各类风险叠加导致经济过快地“下台阶”。

  就实体经济而言,近两年,中国实际利率中枢不断抬升,企业贷款利率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还多,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票据直贴利率已经达到8%左右,为近两年来的高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甚至达到双位数,实体经济已经不堪重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艰难境况下,近期推出的小型微利企业减税、棚户区改造以及铁路政策性融资等政策组合,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新一轮政策刺激”,更有别于2008年期间的大规模刺激措施,而是给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以更大回旋余地的政策创新手法。

  从当前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看,名为“宽松”实则“双紧”。新政策中,财政指向为小微企业“减税”,金融通过定向“点贷”支持实体经济,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结构性信贷政策,这些都是在总量不放松情况下的精准货币投放,其目标是为了真正提高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结构性问题。既然是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就必须从总量转向结构,进行差异化管理,不仅对各种政策之间的搭配方式进行创新,也对各种宏观调控工具本身进行创新。做到“出手更加主动,目标更加长远,调控更重协调,手段更加多元,力度更有分寸”。

  近一段时期,新一届政府治理经济的思路与以往出现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前,强调紧盯目标区间,相机调整政策,做到调控“不刺激”,改革“不松劲”。对待地方债、影子银行、过剩产能以及流动性等问题辨证施治,分类处置,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倾向。差别调控就是经济治理思路上的创新,是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中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宏观经济自身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应对风险以及经济治理思路必须相应调整,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作为超大型发展经济体,中国不可能简单套用或拷贝他国经济发展的版本,中国遇到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传统西方经济学也并非治理中国经济顽疾的良药。中国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既要积极汲取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经验教训,更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自身运行规律的创新性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灵活性,避免由于传统定式和政策刚性引发不必要的冲击。这样才可能在一个内在稳定的发展环境下,向改革要动力,进而真正释放中国经济尚未被挖掘的潜在增长活力。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