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中文名对二甲苯。一直以来,PX只是石化产业中很普通的一种化工产品,然而近年来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因公众的误解和反对,厦门、宁波、昆明、彭州、茂名等规划中的多个PX项目相继停建或缓建。我国PX缺口不断扩大,而周边国家的PX生产及建设进入高峰期。
PX在我国,究竟怎么了?
PX有多毒?
近日,一场PX百度词条保卫战引发关注。有人利用百度词条可以编辑的机会,多次将PX毒性由“低毒”改为“剧毒”,引发近10位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誓死守卫词条”,复旦、对外经贸等高校学生纷纷加入。在6天内,PX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36次。4月5日,百度百科最终将PX词条锁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描述上。
PX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大典(第1卷)》,PX的可燃性、爆炸危险性、毒性与汽油相似。从致癌性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2008年公布的权威数据,相对于黄曲霉素、乙醇(酒精饮料)、烟草等组1(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和高温油炸释放物、汽油、腌菜等组2(可能是人类致癌物),PX所属的二甲苯属于现有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的组3。
和生产汽、柴油的石油炼制生产过程相比,PX生产的工艺条件相对缓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说,现代技术手段能为有效控制炼油石化装置的安全环境风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实测研究,世界各国PX项目在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对所在城市空气污染影响非常小。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PX装置均未发生过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安全事故。
在我国PX项目建设中,公众反对声音最大的是PX项目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然而,日本横滨NPRC炼厂PX装置与居民区仅隔一条高速公路,新加坡裕廊岛埃克森美孚炼厂PX装置距新加坡本岛居民区2.6公里,美国休斯敦PX装置距城区也仅有1.2公里。
能不能不发展PX?
在现代社会,PX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下游主要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及聚酯(PET,或称涤纶、的确良),并最终用于生产人们穿的衣服、饮料瓶、食用油瓶等。工业应用中,PX主要用作生产聚酯纤维和树脂、涂料、染料及农药的原料,并且是汽油的组成成分之一。
在我国,由PX衍生的石化产业以及下游纺织和包装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并解决了大量就业。而PX的短缺,成为制约这一整个产业链条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PX几乎全部用于生产PTA。2011年以来,我国PTA产能进入增长高峰期。从全球看,2012年开始,全球芳烃聚酯产业链条回归需求增长,PX供应迅速增长。但我国新增PX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
“PX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其自给率的下降将对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说。
在我国PX项目建设不断推迟的同时,周边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沙特等国家以中国内地为目标市场的PX项目加快上马。
2013年,我国PX表观消费量为1641万吨,进口量为905万吨,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至55%。根据中国化工学会的估计,如果目前国内拟建的PX装置不能如期建设,到2015年我国PX进口量将超过1200万吨,成为国内进口量最大的石化产品。
PX问题折射了什么?
PX关注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环保部环评司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样,加之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交织,“邻避效应”突出,PX项目环境影响易成为关注焦点。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反对PX项目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宣传引导的不够。
所谓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及采取的集体反对行为。
事实上,由于PX项目遭受的阻力,目前地方政府和石化企业在引入PX项目前已开始更多地关注公众知情权,但近日广东茂名PX项目遭遇的强烈抵制令我国PX项目的推进再度陷入“困局”。
有网友表示:“我可以相信PX是低毒的,但我不相信生产过程是安全的;我可以相信你有能力实现安全生产,但我不相信你有动力去这样做。”
“这一方面需要企业自律,另一方面,更折射出公众对监管到位的渴求。”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杨元一说,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
曹湘洪指出,我国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和国外存在差距。“我国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基本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安全检查往往是运动式的,与国外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还有距离。要让公众接受重大石化项目上马,企业首先要实现本质安全。”
曹湘洪认为,PX困局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重大项目在遭遇公众反对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缓建、停建或者搬迁,而应在了解公众诉求的基础上,去寻找解决之道。比如说,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安全环保监管,由政府购买服务。这些在国外普遍接受的做法,在我国的安全环保监管中基本处于空白。”
多国的经验表明,PX等石化项目与公众的和谐共处,得益于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在保障公众知情和环境监管方面,企业不惜投入重金,确保最大限度消除重化工项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可以确定的是,安全环保上不投入就想获得效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重大工业项目的上马,一定是公众、政府和企业坐在一起,寻找一条共赢的途径。”一位石化企业安全环保监管人员对记者说。 (记者 安蓓、顾瑞珍)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