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曾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省级重点高新科技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了8年后,突然陷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环保危机”,被迫关停。奔走相告间,该企业竟被环保部门告知“与当地三无小厂合作才可以生存”。
据新华网、检察日报正义网、凤凰网等多家境内外主流媒体报道,徐州市龙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遭遇的这场“无妄之灾”缘于环保局官员与当地村镇领导的联手操纵。一经证实,在网络碎片化传播时代,这也许会酝酿成为一场政府公信危机,这一丑闻将摧毁当地精心塑造的招商亲商投资环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宗案例中,本应成为环境保护守望者的政府职能部门成了“污染大户”和“三无小厂”的掮客,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良性经营的合法企业。
更吊诡的是,在企业多次报警要求立案处理时,当地政府、公安、检察机关竟以“维稳”为由拒绝履职,被斥不作为。
这几乎是一个标本式的滥权寻租案例,其结果一方面是畸形发展生态下的“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是选择性执法带来的政府公信沦丧。
时至今日,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已成共识。而改革的实质在于实事求是的精神,雷厉风行的手段和契约精神的诚信。这一点从2300年前的商鞅变法徙木立信至今,从未改变。
来自邳州的报道披露,在当地,化工废水直排触目惊心,直接威胁居民生存,真正的污染大户并未受到依法查处,而和龙田公司面临的困境相似,在邳州市,一批曾被待如上宾的招商引资企业正因当地政府的契约精神缺位而坐困愁城。
此前,邳州市对于塑造亲商爱商的投资环境可谓不遗余力,新任市委书记甚至不惜重金,带领企业家组团前往清华大学集训的新闻也曾一度被媒体热炒。余音未绝,却屡屡爆出污染围城、选择性执法、滥权寻租、行政不作为等负面新闻,招商热土正在面临投资陷阱的指责。
截然相反的公众形象,凸显的不仅是当地政府在对改革的认知与执行力之间存在错位和落差,对转型、创新发展的贯彻流于形式,也反映出在邳州市和一些以政绩而非民生为驱动的区域,发展与污染,招商与坑商,只是一个转身的距离。而显非出于公心的选择性执法,则会让企业成建制撤离,更会让招商引资流于叶公好龙式的夸夸其谈,也让当地政府堕入公信沦丧的不复之地。
发生在徐州的这则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茂名PX事件。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是,以误导、误信为导火索的群体事件中,地方政府成了“被绑架者”,而职能部门但求无过的“鸵鸟心态”往往会激化矛盾。
正在纵深推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突出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和工作不落实问题。发生在邳州的这宗典型案例几乎全方位触及了“四风一顽疾”的红线。
显然,如何切实改进作风,避免更大的政府公信力风险,以法治思维而非维稳心态积极稳妥地处理类似案例,兑现投资环境承诺,实现企业、政府、群众的多赢已成为当地政府迫在眉睫的待解课题。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