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欢迎投稿和回应
邮箱:nfzhuhai@163.com
□@ZH爱如空气
日前,《南方日报·珠海观察》关于珠海电影产业能否再造辉煌的报道,在本地文化圈引起关注。在笔者看来,珠海电影产业要想重塑辉煌,离不开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好了,才能为电影相关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但是客观而言,珠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珠海也在积极打造“文化强市”,出台不少扶持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吉莲19艺文空间、海容汇1828工业设计创意园、V12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三大创意园先后落户香洲,横琴新区更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之一。据官方的资料介绍,目前珠海已形成了以动漫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相关文化产品在全省也有较大的名气。这些朝气蓬勃的景象令人欣喜,但根据笔者长时间的观察和走访,珠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重产业、轻文化”或者“有产业、却无内涵”等问题,这对下一步的发展是较大的制约。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度低。目前珠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笼鸟”组合大多是“撮合型”,缺少资源整合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进驻企业之间无法形成集聚区,导致笼中困鸟。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源于文化园区建设没有注意到文化内涵打造,“硬件思维”明显。即先把园区建起来,再去进行招商,把有限的资金都花在了硬件上,缺少对产业和文化内涵的规划和提升。为了使园区尽快运转盈利,“捡到篮里都是菜”,如在V12文化创业产业园里,有开跆拳道的,有开健身房的,还有开少儿培训班的,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沦为“大杂烩”,甚至是整个项目变味。
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客观地讲,与周边城市相比,珠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都是比较初级,略显稚嫩。一方面是文化创意园区内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园区管理者为入驻企业能提供的仅是物业服务,只扮演房东作用,这距离成熟的文化创意园区还很远。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与相关部门习惯于通过园区模式来发展文化产业有关,其动力是经营城市和土地增值,但这样做的隐患很大,容易出现文化创意园区“地产化”、“空壳化”问题。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园机制创新不足。珠海几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虽然已具雏形,但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化的产物,从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各方面明显创新不足。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特殊组织形式认识不够,忽视了对珠海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完整思考;二是对珠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创意重视不够,结合本土文化的内容原创不足;三是政府推力强大,而本土企业动力不足,行业聚集带动作用小;四是尚未形成适于珠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的政策导向作用不足。
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珠海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行业领军、内容创意、技术管理等相关人才奇缺,纵观珠海,创意人才大多属于“候鸟型”人才,春夏姗姗来迟,秋冬又匆匆飞去。尽管珠海相关部门对创意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珠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光需要“候鸟型”一流人才,更需要长期根植于本土的创意人才。
城市因经济而强大,因文化而精彩。珠海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园功能定位,用文化引导规划,把内涵注入文化,以文化提升管理,下大力整合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力戒散乱、生硬,做到既相对集中,又自成体系,完成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变,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使珠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仅是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壮大的外部空间环境,而且是凭借其独具魅力的内涵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区域!
(作者系本地网友)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