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农资、土地租金、劳动成本等直接生产成本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面对农业生产的高成本,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业组织形式、市场调控方式、发展路径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农业产业政策该在哪些方面有所调整?《新农村》周刊从本期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农业高成本,探讨此背景下农业发展路径,敬请关注。
7月,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的葡萄要上市了。新民村农业合作社社长李克虎站在葡萄架下,认真查看今年的葡萄长势。“大圩葡萄的优势在于质而不在于量,每亩地的产量要严格控制在2000斤到3000斤,才能保证优良品质。”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翠绿的葡萄架,架上挂着一串串用白色布袋包裹着的葡萄。
“应对农资成本上涨,大圩镇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实现农区向景区,农产品向旅游产品,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包河区委书记胡启生说,高成本中挖掘利润,大圩镇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现代农业之路。
成本年年高,利润有没有
种粮大户依靠规模经营提高收益,经济作物种植户既要靠规模,也要靠精品
“2011年一亩水稻只要70元的农药化肥,现在不行啦,已经涨到了300元了。”60岁的大圩镇农民徐文武感叹,农药、化肥,地膜价格都涨了,现在一亩地的成本涨到了800多元。
徐文武算了一笔细账,每亩地农药与化肥300多元、地膜30元、良种50多元再加上农机等其他杂项费用400余元,就超过了800元。但是国家的各种补贴加在一起才92.3元,其中包括综补70.7元,直补21.6元,对比逐年上涨的农资成本,补贴有点不太“解渴”。
对于徐文武的感触,大圩葡萄种植大户沈翠兰也深有体会。不同于粮食作物,葡萄、草莓等经济作物的补贴远远不足以“抗衡”农资成本的上涨。面对每亩葡萄园接近万元的成本,国家直补的21.6元显得有点微不足道。
“刨去田租、人工的5000元,每亩地需要饼肥黄豆1000—1500元、布袋600元、包装盒1500—2000元,再加上农药、遮鸟网500多元,每亩地成本超过9000元。”沈翠兰说,相比前两年,成本上涨超过20%。
即便成本上涨迅速,沈翠兰还是被村民调侃为“沈百万”。她坦言,刨去各种农资成本以及其他费用,每亩地收益大概还有1.5万元。“我现在承包了50亩地,每亩地产量在3000—3500斤,每斤葡萄可以卖到6元,好一点的品种每斤超过20元。”
“农资成本虽然上涨了,但是咱们现在的科技含量高了,市场渠道通畅了,大圩葡萄名气大了,不用太担心收益。”沈翠兰说,最早种葡萄的时候,只有五六毛一斤,还要农户自己拉到周谷堆批发市场去卖,现在好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卖,价格上涨了10多倍。
徐文武坦言,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自己的收益也在上涨,“我承包150亩田地,每亩收入1600元,成本只占一半。”
从最初2008年的5亩地开始,一步步扩大规模直至今日的50亩,今年51岁的沈翠兰对葡萄种植的未来很有信心。“我的葡萄园还有发展前景,赚来的钱不急着享受,还要循环投资,继续扩大规模。”
应对农资涨价,农户有啥妙招
普通农户依靠科技和机械,农业合作社通过联合散户集中经营来保障利润
徐文武是大圩镇粮食种植第一大户,他笑着说,虽然承包的是大圩品质最差的一块地,但是再“赖”的地也能创造出价值,关键看技术。
“10年前来大圩,你可以看到到处都是牛,现在一头牛都没有了。”徐文武颇为自豪地说,咱家现在是科技农业,完全机械化耕作,种植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即使农资成本上涨了不少,利润也能有保障。
徐文武告诉笔者,以前农资成本虽然低,但是每亩地净收益也只有400多元。现在粮食价格上涨,每斤从最早的0.8元涨到1.4元,加上规模化、机械化科学种植,产量从每亩不到1000斤提高到1200多斤,每亩净收益达到了800多元,利润其实变高了。“过去卖粮是我们找粮站,现在卖给谁,完全看我们自己,价高者得。”
凭借着150亩水稻,徐文武家购置了两辆小轿车,还给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在村里盖起了小别墅。
说起大圩葡萄,在安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都是使用有机化肥,极少使用农药。”李克虎说,大圩葡萄的土里埋着的都是煮熟的黄豆以及菜籽榨油剩余的菜饼,实现了真正的有机生产,保证了大圩葡萄的优良品质。
不同于沈翠兰和徐文武这样的个体户,李克虎掌握着一个拥有230户农户以及2000多亩地的大规模农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服务以确保农民的种植收益。由于经济作物享受的国家补贴比较少,更多的是靠农户自己的发展。农业合作社通过联合散户,进行集中经营,以更好地抵抗农资成本的上涨。
“农业合作社抵抗农资上涨的能力要明显强于个体户,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农资降低成本,二是统一技术流程保证质量、提高产量,同时统一销售畅通渠道,有足够的利润保障。”李克虎介绍,比如合作社大规模购买布袋等农资,0.2元的袋子只需要0.13元,按照每亩需求3000多个袋子来计算,仅此一项每亩就节约成本近300元,这也都变成了利润。
李克虎所在的新民村是大圩第一家发展葡萄种植的村子。凭借大圩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日本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会长平松守彦前来考察,并于2008年为新民村颁发了一村一品的荣誉证书,将大圩葡萄推向国际舞台。
新民村总支书记潘理俊介绍,现在新民村的葡萄种植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为大圩其他地区提供技术以及产品的引进支持,他本人也被大家称作“葡萄书记”。
在“葡萄书记”的带领下,新民村实现多次创收,现在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按照村里每户平均5亩的种植规模,每户农民仅种植葡萄一项一年就约有5万元的纯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像沈翠兰这样的种植大户增收更是明显。
帮助农户创收,政府还该做点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品牌,开发农业多种效益,同时也要对农业发展合理规划
行驶在大圩镇新修的水泥路上,两旁都是翠绿的葡萄架,架上的葡萄像一颗颗紫水晶,长势喜人。
面对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马路,沈翠华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正是这一条条路将广阔的市场与大圩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大圩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路修好了农产品好运输,沟渠通畅了种植起来更方便。”问起沈翠兰为啥能赚钱,她朴素地笑笑,发自心底地感谢这些年政府的大力投入。
如今,一年一度的葡萄节也是大圩镇的重头戏,国家4A级风景区的落成,在带来大圩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农业的大创收。
“包河区政府把大圩作为一个现代农业的品牌来打造,旅游农业如火如荼。每当葡萄成熟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都会来到这里,采摘新鲜的葡萄,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创收,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大圩镇党委委员姜小飞说,区政府、镇政府的大力宣传,大圩农业旅游品牌的打造,其实都是对于农户的“暗补”。
李克虎告诉笔者,面对农资成本上涨,种植户们并不要求政府投入更高的资金补贴,再大的额度分配到每家每户的手里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农业项目,打造农业品牌,以此提高收益和产品附加值。
“同时,应当对于农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不能项目好就盲目扩张,如果不控制规模,差异化发展,简单重复反倒不利于收益增加。”潘理俊说。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