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企业康师傅公开向第一财经传媒寄出“起诉书”,状告一财网发布不实报道、蓄意曲解其自愿性公告内容,除了要求更正报道和公开赔礼道歉外,同时要求索赔1亿元商誉损失。对此,第一财经连夜发表声明反驳:稿件均有据可查,不存在蓄意扭曲,也不是被第三者利用。而在此之前,康师傅方面已在短短几日三度发布“严正声明”。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馊水油事件的“震中”地带,直接关联者台湾味全因为第一时间发布自愿性公告,在台湾食药署日前的后续开罚方面被给予了免罚的处理态度。
“自愿性公告”招来横祸
馊水油事件在台湾发酵之际,天津康师傅董事会9月14日发布了“自愿性公告”,其中申明最近在台湾涉及使用供货商劣质猪油制造的康师傅品牌“精炖葱烧排骨汤面”的产品,系由康师傅集团授权台湾味全使用“康师傅商标”在台湾制造及销售。
该公告同时澄清说,康师傅在中国大陆制造及销售之所有方便面,并不涉及向台湾进口该等原料或产成品,且全部生产过程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在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下,不存在隐患。
在台湾,馊水油事件波及企业上千家,若干知名企业深陷其中,台湾味全是二级受害者之一,系在上游原料供应商名单中发现了强冠公司。对此,出于预防,台湾味全第一时间采取主动预防性下架,并进行通报之后主动封存了采购自强冠公司有疑虑的原物料及制成的12项产品,且对已经购买的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
台湾味全做出此番行为表态之时,当地相关方面对于该公司产品是否确认被馊水油影响还未有定论。也正是基于此,在最近揭晓的处理结果中,台湾味全因第一时间采取主动行为而被免于惩罚。
9月14日,天津康师傅方面也向社会发布了一份“自愿性公告”。对于此举的初衷,康师傅方面此前公开解释说,9月12日康师傅接到台湾味全的通报,称可能有一款产品被波及。味全发现,是产品供应商的上级供应商牵涉其中,之后味全主动向主管机关通报,并做出了预防性下架处理。而康师傅之所以作出相关通报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天津康师傅这份“自愿性公告”发布之后,迅速招来了大批负面报道。
品牌受损资产缩水严重
目前,康师傅起诉第一财经的起因,是发表在一财网的署名文章《康师傅被馊水油拖下水绝不再犯誓言落空》稿件。康师傅方面认为,该文章是后续一系列不实负面消息的源头,称“自一财网扭曲我司公告发布内容不实的报道以来,由于该报道被公共媒体广泛转载,也不排除有少数居心不良分子蓄意推波助澜,导致广大消费者被误导,给康师傅的公司名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扭曲康师傅公告本意的谣言到处流传。记者在搜寻引擎上以“康师傅”为关键字,很轻易就能看到“康师傅用馊水油作原料”、“康师傅承认用馊水油做方便面”之类的报道,这些明显误导消费者认知的标题,与康师傅发表自愿性公告想要对大陆消费者传达台湾味全产品与大陆康师傅产品并无关联,消费者无需担忧的本意大相径庭,经过广泛转载之后影响逐步扩大,康师傅也终于坐不住决定采取前所未有的法律行动来维权。
在之前康师傅对外发布的第三份“严正声明”中,曾对其认为的“不符合事实的蓄意诋毁”进行过具体概括:一、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污蔑康师傅公司为日资控股,参与购买“钓鱼岛”等事件;二、意图操纵舆论,假借名义发布不实新闻;三、对我司发布的自愿公告内容,进行恶意篡改,断章取义制造所谓“康师傅承认使用馊水油作原料”之谣言误导消费者,从中获取不当利益。也隐约提及两年前网路上一路疯传“康师傅捐款3亿参与购买钓鱼岛”的不实谣言。而从微信或微博的网民议论中,也看到各式指称“康师傅是日资企业”、“抵制日货、抵制康师傅”的说法,显示事件应该不如相关声明中的单纯。
在康师傅最新对外公开发布的“新闻稿”中称,康师傅虽经过数次沟通并再三寄发律师函,但一财网仅于24日取消相关新闻链接,并未更正该条新闻,不实报道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仍旧存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分析,受累于此,康师傅品牌确实受伤严重。由于“康师傅确认使用台湾馊水油事件”的传言被广泛传播,尤其是这则消息被公安部消息微博平台转载之后消息源被篡改为公安部,很多人信以为真,误读为大陆康师傅产品出了问题;在股市,康师傅股价逆市连跌,虽然已发公告反驳,但康师傅控股仍领跌蓝筹,最大跌幅达到8%,预计资产缩水严重。这或许最终促成了康师傅的诉讼之路。
三番两次在网络谣言事件中被恶意中伤,据了解也是康师傅此次决定起诉第一财经的原因之一。据法界律人士表示,由于目前康师傅实际受到商业损害的程度还未透露,因此推测应该会以商誉损失的方式向第一财经求偿,而一亿元的金额恰巧是惯例中,针对商誉损害求偿的最高金额。不过,随着受影响范围持续扩大,不排除求偿金额继续上调的可能。
“福喜”经验或值得借鉴
康师傅和台湾味全同为顶新集团旗下子公司,从1999年开始,康师傅入股味全,持股比例达到19.96%,但在去年底康师傅将5.55%的味全股份抛售给了母公司顶新,以此结束了与味全之间的股权关系。虽然两者完全独立运营,但在台湾销售的“康师傅”品牌方便面仍由味全以“商标授权”的形式生产与销售,也因此本轮馊水油事件中,尽管“康师傅公司”本身并不涉及其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逃不过,成为了最后的“中枪者”。
不过,双方实际业务合作并未立即中断,在台湾销售的“康师傅”品牌方便面均由味全以“商标授权”的形式生产,但事实上也确实是台湾味全生产的“康师傅”方便面在包装上就与天津康师傅不同,且不进入大陆销售。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虽然本轮馊水油事件中,康师傅极力澄清与味全生产的“康师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康师傅”品牌还是成为了最后的“中枪者”。
其实,不论是第一财经的报道以及后续的回应,还是康师傅方面的“严正声明”以及后续的公开“起诉”,都言明了自身对消费者的关怀视角。然而,站在这一视角上,双方是否一定要走到对薄公堂的地步,显然值得商榷。双方对薄公堂的最终结果,也还有待观察。
刚刚过去的“福喜事件”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7月20日“福喜事件”被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爆出后,上海市食药监局7月22日便发表了初步调查结果,上海市食药监局和市公安局等部门成立了“720”联合办案指挥部持续介入调查。
最终,在上海食药监局的通报中,消费者清晰了受影响的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食品安全恐慌;政府相关部门的及时介入,也控制了受牵连企业的范围,防止了事态以讹传讹进一步恶化,而涉事企业也在政府的监督之下,迅速下架、封存,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有关单位如果能在“康师傅中枪馊水油”事件的第一时间有权威发布,或许媒体就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嫌疑,企业也就不会连发多次声明还唤不回清白,消费者也不会无所适从陷入恐慌。食品安全议题的确需要大众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关注不能失焦,企业、媒体、政府在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的生态链上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值得各方深思。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