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解读一季度经济数据:
“衔接期”经济增速7%开局符合预期,“底部”逐渐显现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9%。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增长38.4%;互联网网上零售额增长41%;快递业务量增长4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
在经济数据发布的前一天,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他“把脉”中国经济并首次提出一个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
如何理解经济“衔接期”?总理的“工具箱”里都有什么工具?一季度经济指标透露出哪些“风向标”?下一步宏观调控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邀请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稳定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发生切换。——潘建成
7%是节奏正常的“换挡”
一季度GDP增速7%,比去年四季度下滑0.3个百分点。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增速回落,在预料之中。今年经济运行的困难比去年要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方面,当前正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编者注:三期是指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动力加快孕育,但新动力的体量较小,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读说:“消费、出口保持平稳,主要还是投资下滑的因素。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是明显上升的,房地产、制造业方面的投资是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动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GDP增速7%这个开局是符合预期的,同时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他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就业形势稳定,百姓收入增长平稳,且快于GDP增长。经济换挡没有明显影响到民生。
第二,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在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不仅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比首次超过50%,占半壁江山以上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优化的标志。”结构优化的同时,效益也在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超过5%。
第三,增长动力也在发生变化。“原来我们可能主要靠投资,现在消费在逐渐发力,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稳定器,而且这个力量我们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激发。正如我们在《中国经济周刊》连续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实际上,消费者信心、消费者购买意愿不断提升。这就表明,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切换。”
动力切换更重要的标志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逐步替代那些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一点,不光是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从最近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也能看出来,业绩增长比较快的往往就是这些产业。”
此外,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在去年这一指标还为8.7%。对此,潘建成指出,虽然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比较明显,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1.7%,但是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还是达到了7.4%。“股份制企业里有很多民间资本,说明民间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还是比较强劲的。”
“从这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换挡,节奏是平稳的;在换挡的同时,结构在优化,效益在改善,质量在提高。”潘建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假定2015年GDP增速在7%,那么实际GDP的增量,比2014年按照GDP增速7.4%的增量,即使剔除价格因素,也还是略多一点。“在这样大的下行压力下,我们的增量还保持不变,甚至有所增加,说明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
经济增长的底部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这个底部就是在7% 左右,或者我个人的观点应该是略高于7%。——张立群
经济发展到了新旧动力的“衔接期”
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他首次提出一个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还没有衔接到位。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