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解读广州开发区的创新“密码”

2016年03月01日 09:24: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解读广州开发区的创新“密码”

广州开发区——崛起的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   资料图片

  一套一尺见方的自动生产线模型,摆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一楼的测试车间里,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旋转式汽车总拼系统”;这套系统的真实版,就安装在十几公里外的广汽生产车间里,几十部智能机器人运转自如。“光这一套系统,就集成了上百项专利,可同时装配8个车型。”公司副总裁龙璞不经意的一句话,令人暗自惊叹。

  如同人们从明珞所见,以宝洁、安利等跨国500强知名的广州开发区,正在走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之路,从建设重大平台、引进高端项目、集聚创新资源、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推动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外向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从产业园区向科技创新园区转变。

  回望“十二五”,这条路走对了。在区域内不少外资跨国企业投资紧缩、效益锐减的同时,一大批内源性、创新性企业昂扬生长,以年均几十个百分点的势头迅速壮大;更多初创期中小科技企业聚集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在潜心科研中憧憬破茧化蝶的未来。靠着占广州市1/4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半以上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靠着500多家研发机构和90多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靠着聚集在此的16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广州开发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明显高于广东省、广州市平均水平;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贡献了51%的工业总产值,有效弥补近几年加工贸易产值下降的缺口。

  展望“十三五”,在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目标下,广州开发区被赋予建设枢纽“主引擎”的重任。新年伊始,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在开发区2016年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继续围绕建设国际化生态型创新城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主引擎和一江两岸三带核心节点,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目前,广州开发区已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广大干部群众的步伐更加稳重、坚定。

  内生孵化:育苗造林形成创新企业集群

  2月下旬,冒着细细密密的冬雨,记者第二次来到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与七八年前初次到访不同的是,他们办公的场所已经从开发区创新基地(孵化器)搬进了加速器大楼,场地从原先的600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6000平方米,还有就是,总经理周振的头发也从乌黑变成了花白相间。

  10多年的辛苦收获颇丰,从2004年海归博士周振回国创立公司至今,禾信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质谱技术高端分析仪器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包括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PM2.5在线源解析质谱监测系统等四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在环保监测、进出口检疫检验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用质谱技术测定物质成分,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前沿的技术,时至今日,世界质谱研究领域已产生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从技术到方法,再到可操作的工具,无疑需要攻克更多的难题。“我们花了8年时间把这个仪器研发出来,由于在国内是独一份,之后就是高速的增长。”周振说,近年来,禾信的营业额基本每年都要翻一番,去年全年销售30台高端质谱仪,销售收入达到了1亿元出头。

  通过建设孵化器,促进内生孵化,打造创新集群,是禾信这类科技型企业落地成长的关键所在。作为开发区科技企业的服务机构,广州火炬中心主任汤恩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建设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开发区坚持“大孵化器”战略,不仅以财政直接投资建设107万平方米孵化器,还鼓励有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企业自建专业孵化器。“对这些民营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园,与国有孵化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对于所有孵化器内的企业,统一提供投融资服务、科技研发服务、人才引进与培育服务和创业辅导服务。比如,为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我们整合各方科技研发资源,建设‘仪器设备资源库’‘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站’和‘创新驿站’等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仪器设备资源库’有仪器4400余项,供区内企业进行1万多项各类检测和实验。”

  目前,全区已建成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360万平方米,成为孕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全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近3000家,在园企业总数2148家,毕业企业830多家。在其孕育和带动下,目前全区聚集科技企业2200多家。2月16日,广东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创新实践”项目摘得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特等奖。

  协同创新:敞开平台促进技术整合

  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变化和大科研、大分工、大协同的发展,创新愈来愈不是一家一户闭门造车的事,广州开发区内的企业莫不如是。对此,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立身的企业,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安基因”)深有体会。

  以技术成果转化为“拳头”产品PCR试剂的达安基因,2011年前后发展遇到瓶颈。“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企业都在做,我们的技术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董事长何蕴韶说。

  引入外部合作伙伴,达安基因创新性地构建了“创新链—企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机制,运用达安基因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龙头地位及资源,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销售渠道等服务;利用天使投资、“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等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敞开平台最大好处是技术的整合。”何蕴韶说,广州开发区有一家食品安全检测的公司,过去是一家食品贸易公司。“我们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给了这个公司,该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是新三板食品安全第一股。”经过多年实践,达安基因积极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孵育106家企业。目前3家在新三板挂牌。

  随着转型的深入,广州开发区越来越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先后与国内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作双向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研发资源共享机制;引进了北京大学华南产业创新研究院、广州北航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等一批校地协同创新项目。

  如今,广州开发区开放创新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海外,推动区域创新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IBM、三星等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了研发中心,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梅洛教授等国际创新团队,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开发区与新加坡合作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知识经济发展高地,成为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2015年11月7日,由南洋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见证下签署合作协议。

  生态营造:政策服务加速人才、项目“一站式”落户

  200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生物学者许嘉森决定回国创业,他考察了国内许多地方,最后来到广州开发区“两城一岛一区”之中的广州科学城。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高效开明的政务环境,让许嘉森一下子爱上了这里,但最终决定留下,广州火炬中心的扶持和服务起了关键作用。

  许嘉森说:“说实话,我们在国外一直搞研究,回国后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国内的办事流程根本不懂。当时创办益善生物,商事登记全部是委托给火炬中心去办理的,我一个部门也没跑,而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广州火炬中心对于新生的创业公司的照顾是全方位的。不仅代办商事登记,还无偿提供办公场地。不少在海外留学多年的人回国之后难以融入当地生活,火炬中心还经常组织活动帮助留学生创业人员融入广州。除此之外,当时广州火炬中心还给创业者安排创业导师。许嘉森是广州火炬中心创业导师辅导的第一人。

  如今益善生物已经成为国内个体化医疗产业的领军者,下属医学检验机构已经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2014年,益善生物在新三板挂牌;2015年,益善生物位于广州生物岛的企业研发总部和生产运营中心动工。“从孵化器到自建园区,益善生物只用了9年时间,这对于‘自力更生’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9年可能一款产品还没出实验室。”

  “最近几年,我们开始从注重营造产业发展环境转向更加注重营造创新生态。”开发区管委会相关干部介绍,按照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开发区构建了“1+8”创新政策体系,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扶持和鼓励措施。目前,全区设立了5亿元科技发展资金,带动了科技研发投入近百亿元。“1+7”的人才政策对科技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扶持。目前,培育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人才50名,区级领军人才62名,32名两院院士、2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区内创新创业。

  开发区设立了12亿元的引导基金、3亿元的担保基金和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聚集风险资本300亿元,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支持。其所设立的知识产权资助专项资金,鼓励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创造、运用与保护知识产权,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7898件,授权5363件,分别增长15.6%和22.8%。

[责任编辑:袁楚]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