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传统劳动力 不会引起大波动
“机器换人”无碍就业向好势头(热点聚焦)
近期,有关“‘机器换人’是否引起失业潮”的话题被广泛讨论。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6 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37.1%,较上季度提高0.1 个百分点;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6.2%,亦较上季回升1.2 个百分点,民间对中国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的信心较强。专家指出,“机器换人”本质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用工模式变化,尽管其在短时期内可能增大局部摩擦性失业,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最终促进就业转型。
就业形势依然稳定
相比于“机器换人”的各种讨论,中国今年的就业形势已然十分明朗。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113万人,1—8月份累计达到948万人,占全年就业目标的近95%,全年超额完成任务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同时,尽管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回升,但是基本稳定在5.1%左右,总体上就业形势依然稳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稍早前在分析就业形势时指出,近年来我国就业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总体比较稳定,对劳动力基本需求并没有减少;二是近几年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增加;三是中国这几年年轻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在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有所减轻;四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创业创新等措施,有利于各级工商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主创业。
例如,1—8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将近30%,这对就业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十分重视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相关部门专门提供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安置培训资金,帮助转岗工人能够通过培训重新找到就业岗位。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就业形势延续向好势头,一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密切相关。“在目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吸纳就业难有起色,而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则成了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周民良说。
人与机器并不矛盾
那么,“机器换人”与就业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专家指出,“机器换人”的本质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用工模式变化,尽管这在短时期内可能增大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摩擦性失业,但从长期看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企业成本。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稍早前撰写的《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报告》认为,随着“机器换人”的推广,未来或将出现结构性失业与技能型工人短缺并存的态势,也就是普通工人“就业难”,而技术工人“用工荒”,但并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工人也开始“瞄准”机器人操作、维护和编程等新兴岗位,主动适应市场需要。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界人士也表示,“机器换人”是企业在劳动供给紧张、技术水平进步及用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综合研判的选择,事实上很多时候“机器换人”可以把劳动者从危险、繁重、重复、低端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因此,大量使用机器与劳动力就业之间并不矛盾。
“需要承认,随着科技进步与新业态的发展,机器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确实对原有传统劳动力形成了替代。这客观上既有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也与日益精准的生产要求有关。但更要看到,就业结构随着经济转型而调整是一个必然过程。”周民良说,小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单一,“机器换人”对就业冲击往往较大;而中国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较为健全,就业机会种类较多、弹性强,所以“机器换人”不会造成中国就业市场的大幅波动。
此外,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行业和工序的用工都可以通过机器替换,所谓“机器换人”只是部分环节的替代,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设备的操作、维护也将派生出新的劳动力需求,这也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者收入。
政策保障不断完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几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每年减少量都在300—400万人,因此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也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必须面对年轻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目前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比中国要高很多,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创新驱动,靠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范剑平看来,中国要保持平稳可持续的增长,关键的着力点是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发人口质量红利,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劳动力结构随经济结构而调整的过程中,政策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在职劳动力能够获得足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促进其适应新岗位;其次,就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最后,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发展还很不均衡,因此各地在稳增长、促就业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周民良说,以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水平及转型的良好态势来看,未来就业形势有望继续向好。
事实上,目前各地在保障就业、鼓励劳动力转型方面的作为,也为乐观的预期增添了底气。例如,四川在就业扶贫方面,就推出了“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支持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等九大措施;内蒙古则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精准提供政策发布、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组织专业性、行业性、小型化、网络化招聘,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的模式。本报记者 王俊岭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