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有关三星Note7型号手机出现起火爆炸的报道持续发酵。为挽回声誉,三星公司早前宣布,因电池缺陷问题,召回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共250万部Note7手机。
虽然中国大陆市场是三星手机的最大海外市场之一,三星公司却没有将中国大陆列入此前的召回名单中。后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过问下,三星才宣布自14日起,在中国大陆召回部分Note7。
三星的召回措施可说是亡羊补牢之举,但“补牢”的力度不是很大。在各国安全标准并不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对一般手机制造商来说,或许只要满足对应的标准就说得过去,但对三星这样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而言,在涉及消费者安全方面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做法似乎更容易获得认可。
近年来,中国在外国大品牌因产品质量全球召回的名单中屡屡被“忽略”,或者“慢半拍”,令中国消费者常有被“洋品牌”另眼相看的感觉。一次次的“召回门”让人有理由怀疑,洋品牌们只看重中国的市场,而选择性忽视中国消费者的体验和安全。
但我们更想说的是,不管外企“有心无心”,本国相关监管部门都应该是消费者最靠得住的屏障。在Note7事件发酵过程中,在涉及到消费者安全这个最大利益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还算是及时。中国民航局14日发出安全警示,提醒旅客不得在飞机上使用Note7、将其托运或作为货物运输。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对中国消费者而言,三星在中国市场上没有百分之百地全面召回Note7手机固然看起来不甚公平,但也从一个侧面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特别是保障消费安全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的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自己都做不到保护自己,别人怎么能够在咱们的本土市场表现出“敬畏”?三星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召回Note7手机是否体现出“敬”的一面不容易判断,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市场“畏”的一面。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在前不久就明确告知消费者,要他们“立即停止使用并且关闭”Note7。
事实上,无论是三星公司还是中国有关部门,面对着Note7手机爆燃事件带来的损失,都有一个“补牢”问题,前者是为了自己的声誉与市场空间而“补牢”,后者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而“补牢”。既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已有华为、小米等实力派队伍,那么,就在我们自己的“主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言,也应当更有自信采用高标准、严要求,以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执行力度,让“洋品牌”放弃撇清责任、逃避处罚的幻想。这样,别人才能够对本土市场更为敬畏。(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