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国强
每天生产上百万吨淡化海水,输送进京后可满足北京三分之一用水需求。渤海之滨的曹妃甸,备受瞩目的海水淡化进京项目有了积极进展。4月10日,唐山市曹妃甸区副区长、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贵宝向记者介绍,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进京项目已获得河北省发改委批准,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有望年底动工建设。
北控海淡事务部总经理王小水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70亿元。其中,制水工程一期为每天100万吨,投资70亿元;曹妃甸至北京铺设270公里输水管道,投资100亿元。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输水管道运营公司已经完成注册。
此前,作为海水淡化进京的“前奏”,北控水务集团的北控阿科凌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于2012年3月在曹妃甸竣工投产,并成功实现向曹妃甸市政管网供水。在万吨级别的海水淡化项目投产之后,曹妃甸和北控水务开始探索百万吨级别的海水淡化进京项目。
“这个项目谋划了好长时间,终于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张贵宝说,曹妃甸在服务海水淡化项目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付出,但同时也希望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王小水表示,曹妃甸的海水比较清洁,对饮用水的安全有保障,而且取水条件很好,因此选择这里作为海水淡化基地。通过前期测试,海水淡化以后,全部符合国家饮用水108项标准。而海水淡化的成本只有6至7元。
曹妃甸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水淡化项目是其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项目。除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曹妃甸还拥有另外一个海水淡化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日产5万吨的首钢京唐钢铁厂海水淡化项目,目前已经竣工投产。该项目每天可生产5万吨淡水,每年生产约1800万吨淡水,占京唐钢铁厂淡水使用总量的50%左右。
在海水淡化探索过程中,循环利用是解决排放难题的新尝试。为了避免项目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曹妃甸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整合区域资源,由唐山三友化工公司和南堡盐场全部接收该项目排放的浓海水用于盐化工生产和晒盐生产。
相关新闻
“借力”中科院 打破“膜”垄断
“在国内,反渗透膜90%的市场被国外技术占据,我们希望改变这一局面。”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反渗透膜技术是关键。曹妃甸海清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科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及燕山大学合作,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反渗透膜。公司副总经理刘福顺说起这个,志得意满。
海清源生产的反渗透膜,能够百分之百过滤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水里的盐分能实现99%以上过滤,可以用在海水淡化、水源地保护、工业提纯、污水处理,乃至于药丸、药片、锂电池的生产等诸多领域。
作为纳米新材料,反渗透膜的自主研发一直是难迈的门槛。为掌握国际领先技术,这家民营企业和中科院化学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以及燕山大学合作,在北京成立了海清源(北京)膜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可以说荟萃了国内研究膜产品最高端的22名研究人员。
“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北京科研、唐山投产。”刘福顺介绍说,去年8月15日,这一反渗透膜技术试生产成功,如今,公司已有铸膜线2条、涂膜线4条,膜片年产能达到了650万平方米。该公司2012年3月选择落户曹妃甸,就是因为看中了“曹妃甸要将海水变为淡水供应北京”。目前,该公司反渗透膜正在北控阿科凌项目中进行试验。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