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记者杜希萌)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北京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时,市委书记郭金龙在会上就警告,北京人口的无序过快增长,已经威胁到了作为生命之源的北京水安全。
于是我们听到了四个新名词:北京未来的方向将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那这是否意味着,北京的水已经无法承载目前的人口了?“以水定人”未来又会如何操作?
资料显示,北京十年来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07立方米,刚刚达到国际划定的极度缺水线的5分之一。北京自来水集团供水运行调度中心主任马宝光对此就有很深的感受。每到用水高峰期,他就需要东拼西凑来保障居民家中的用水。在去年8月,北京曾经在一月之内四次刷新用水最高纪录,峰值用水量接近一个半昆明湖的全部水量。
马宝光:全天用水的一个总量达到了298万立方米,298万有多大呢?最高的供水能力是318万,就是离上限已经相当接近了。
而这种接近满负荷的供水在夏季用水高峰期,几乎成为常态。
马宝光:这是第四次突破最高纪录,前三次也分别达到了289万,292万,294万水平。
因为用水量的持续攀升,北京早在2003年就先后启动四个应急水源地。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的话说,为保障2000多万人的用水安全,只能东拼西凑,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资源都用上。
梁丽:平谷应急水源,怀柔应急水源,东拼西凑。为什么叫应急呢,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城市的储备的水源都已经开采出来了。
2003年正式启用的怀柔应急水源地是北京第一个被启用的应急水源地。京密引水管理处备用水源管理所所长任宇介绍,最初启用时,应急水源地下水位埋深在16米左右,但现在每供水一天,地下水位就会下降5至10公分。
任宇:原来的设计模式是采二养三,就是说抽两年的地下水,通过三年的涵养能够把抽走这两年的水给补回来地下水,现在已经成了常态开采,水源地运行十年,基本上下降了30米左右。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自1999年至今,北京的地下水超采五六十亿立方米地下水。应急水源常态开采,地下水源年年超采,这带来的是什么影响?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赵章元给出了答案:
赵章元:不是经常各地不断曝光出现一些陷坑出现,这就是漏斗出现的表现之一,整个华北地区是5万多平方公里漏斗,当然更主要的是水量越来越少,有些地方就打不上水了。大兴那边打到300米水打不上来了。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正处于这个因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的漏斗带中,漏斗中心位于朝阳区的黄港、长店至顺义的米各庄一带。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可以说,水已经成为了北京发展的关键一环。
就是水领域的工作人员包括专家都非常着急,而且现在北京主要采取的方式刚才讲了一个是东拼西凑,一个是超采。如果我们继续放任特大城市人口这种无序过快增长,我们的城市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没路我们习惯堵车,没座我们可以站着,看病我们可以排队,但是没水喝,不用说发展了,可能我们连人的生存都成问题。
关乎到大家的生命安全。所以致命的问题就是,北京的水,到底能养活多少人?曾经有参与过"十二五"规划纲要、首都经济圈规划起草等工作的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就认为,在生活水准不降低的前提下,即使以最保守的人口数字来看,北京的水资源承载力也已经达到了极限。
杨开忠:我们的水资源利用的效率能够达到香港水准的话,目前能够承载的合理的人口规模,应该可以在2300万。
2300万人这就是北京水资源能够供养人数的现状,有人说不是有南水北调吗?水不都到北京了吗?的确,按照北京市水务局和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给出的说法,在今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以缓解目前北京缺水的困境。
但是,所谓的"水都去北京"其实也是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南水北调的"北",并不全是北京的"北"。其中,比如说河南将分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的总供水量的40%,其次是河北,北京只占其中的10%。所以说,正如刚才北京市水务局的用词,对于北京的水困境,只能是缓解,不可能真正解决。
所以说,不论我们怎么惊讶或扼腕,水少的客观条件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人多的现状可以改变。这也正是北京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原因。从最初的"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到"以水定人",现实状况明显已经是越来越紧迫了。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