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七月下旬降水比常年偏少六成多
高温少雨天气系厄尔尼诺导致
本报记者 骆倩雯
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简称“七下八上”)是北京的主汛期,按说应该是“两三天就一场雨”,可今天主汛期都已进入“八上”这后半段,而在“七下”期间,京城只在7月29日夜间至30日迎来了一场全市性的明显降雨,降水量加起来只有25毫米。而常年的7月下旬,平均降水量为67毫米,今年偏少了六成多。
难道北京“七下八上”主汛期的规律已经改变了?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冀。他表示,今年高温少雨的天气都是厄尔尼诺年带来的极端现象。
降雨:
入汛以来降水量
仅为前年同期一半
“七下八上”是北京降雨集中期。北京观象台的历史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七下八上”期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24.9毫米,短短20天的降雨占了北京全年平均降水量的23.7%;1959年主汛期的降水量更是累积达到672.2毫米,超过了一般年份全年的降水量;主汛期期间,最大日降水量曾出现过244.2毫米,最多的降雨日数达到18天。
王冀告诉记者,从常年的情况来看,北京的主汛期出现中到大雨的次数比较多,一场雨下来,降水量一般能达到20毫米至30毫米。但今年的主汛期似乎有些“反其道而行”,主汛期已过半,只出现过一场中雨,降水量加起来只有25毫米,而常年的7月下旬,降水量平均67毫米,今年偏少了42毫米。
再纵观今年汛期整体情况,从6月1日入汛以来,6月的降雨还算频繁,但进入7月以后降雨明显偏少。统计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7月底,全市平均降水量仅为187.1毫米,比常年的234.3毫米偏少了47.2毫米,偏少约两成。回顾近五年的同期数据,今年的降水量除了比2010年略多之外,比其他年份均明显偏少,特别是比2011年和2012年同期的降水量相差约一半,这两年同期的降水量分别为353.1毫米和375.9毫米。
气温:
高温日比常年多两天
今年汛期的降雨虽然偏少,但高温天气一点不逊色于常年,且天气热得还比较早。从6月1日至7月底,京城的高温日已经达到9天,比常年多出2天。如果再加上5月底出现的极端高温,今年入夏以来的高温日已有11天。
王冀介绍,入汛以来,京城的平均气温达到25.3℃,比常年偏高0.8℃。对比近五年来的同期数据,今年的平均气温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基本持平,但比2012年和2013年分别高了0.5℃和1.1℃。今年的5月29日,京城还出现了41.1℃的极值,打破了历史同期纪录。
记者了解到,“七下八上”不仅是主汛期,同时也是京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因为同时进入“伏天”,高温高湿的状态加剧了天气的闷热感。一般情况下,头伏和中伏的温度相对较高,末伏会相对下降。记者统计发现,入夏以来,京城已经发布了两次高温蓝色预警、四次高温黄色预警,其中两次升级至橙色,一次升级至红色。高温红色预警还是本市气象史上发出的首个该级别预警。
释疑:
厄尔尼诺影响
京城降雨和气温
多日不见降雨,让不少市民不解:汛期的雨水都去哪儿了?王冀解释,今年汛期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海洋温度异常,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生变化,从而也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降水和气温。所谓厄尔尼诺,是指海洋温度连续6个月比常年平均气温高出0.5℃的现象,而厄尔尼诺年会带来极端天气的出现。
“七下八上”之所以成为京城的主汛期,是因为到7月之后,北京上空的偏南暖湿气流明显增多,空中盛行西南风,受太平洋高压雨带的影响,北京进入多雨期,像2012年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就是在这种天气形势下形成的。而进入8月后期,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减弱,北京降雨的条件逐渐变差,降雨也明显减少,且强度减弱。所以,太平洋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往往决定着北京主汛期雨量的多少。
据悉,有的年份,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过于偏南或偏北,强度过于偏强或偏弱,都会使雨带脱离北京,造成北京和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王冀告诉记者,今年6月1日进入汛期后,前期的降水还比较频繁,这主要是由于东北冷涡的位置偏南、偏西,冷空气经常影响北京造成的。但进入7月以后,大气环流形势调整,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多数时间受副热带高压内部控制,而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又过于强大且位置偏西,加上没有冷空气活动,导致天气出现高温少雨的现象。
影响:
部分地区现旱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汛期正是北京最热的“三伏”天,这段时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降雨偏少,极易造成各种农作物干旱,从而形成“伏旱”。而到目前,北京地区已经出现干旱,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干旱程度已经达到中等强度,节水节电迫在眉睫。
另据记者了解,从目前来看,8月上旬这10天里,北京的降水形势并不乐观,预计8月8日前后有一场中到大雨天气,其他日子出现降雨的可能性不太大,今年汛期降雨量比常年偏少的程度恐怕还将加剧。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