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京津唐及环渤海  > 正文

京津冀排污费标准差距明显

2014-09-15 14:0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京津冀排污费标准差距明显

  环境监察人员对进京的尾气排放超标的货车进行处罚。记者公磊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 和 环 境 保 护 部 日 前 联 合 发 出 通知,要求到2015年6月底前,我国各省(区、市)污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将调整,同时实行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为推动企业排污减排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这将如何影响企业治污减排、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不妨选取京津冀地区作为样本分析。

  2013年,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艰巨的环保任务,高标准排污收费、纳入预算专项治理成为京津冀地区构建科学减排机制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协同治污也呼吁征收标准的统一。

  京津冀率先上调排污费

  天津市于今年7月1日起,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4种主要污染物排污费收费标准平均提高9倍。

  此前,北京市自今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至原标准的14-15倍左右,为全国最高水平。

  新标准实施后,今年一季度北京征收的排污费达到88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10倍多。征收的排污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

  河北省“十一五”期间就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提高到每污染当量1 .2元和1 .4元,提前达到此次国家调整后的排污费新标准。

  差别化征收下的企业选择

  为鼓励企业主动减排治污,北京和天津都采取了差别化的征收标准。北京市规定,污染物实际排放低于规定排放标准50%时,按基准价减半计收排污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时,除依规处罚外,还需按基准价加倍计收排污费。

  天津市也采取了“阶梯化”的排污收费方式。天津市环保局副巡视员付永荣说,经济杠杆是手段、环境保护是目的,阶梯化收费方式目前已经初见效果,不少企业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治污减排力度。

  差 别 化 征 收 下 , 企 业 如 何 选择?北京水泥厂主管环保工作的副经理蔡金山说,北京市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提高后,公司排污费明显增加。为此,公司尝试了增加喷氨量等办法控制氮氧化物排放。

  蔡金山算了一笔账,单纯增加喷氨量完全可以把氮氧化物控制在北京市地方标准一半以下。通过计算喷氨量的增加费用和减少缴纳排污费对比,折算到全年来看,成本大约能节约110万元。

  天龙钨钼(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市宝坻区的投资项目将于2015年6月份投产。公司工程部经理李占锋告诉记者,以前不少排污企业宁愿每年缴纳10万元排污费,也不愿上百万元的环保设备。但实行新 标 准 后 , 企 业 排 污 费 上 涨 近 十倍,不得不考虑长远利益、主动治污,并及早将污染物排放浓度降到规定标准的50%以下。“这样每年就能省下60万元的环保费用,两 三 年 就 能 消 化 掉 环 保 设 备 的 投入。”

  协同治污呼唤排污费标准统一

  目前,京津冀三地排污费收费标准不一、差距明显,三地征收标准大约为9:7:1。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情况下,在京津冀交界地区,会出现排污企业转移的情况。

  “有些企业的设备用拖拉机拉起来就走,第二天就能找地方重新生产,单个地方提高标准难控制这样的污染企业。”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说,排放区域是相互影响的,必须要京津冀共同行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河北省现行排污费征收执行的是国家2003年出台的标准,是根据1998年物价水平测算出的污染物治理成本基础上减半后出台执行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排污费征收标准远低于治理成本,造成一些企业宁可交排污费也不愿运行治污设施。京津相继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后,河北省环保、发改委、物价等部门联合针对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展开调研,相关方案已经提交到河北省政府。

  河 北 省 环 保 厅 厅 长 陈 国 鹰 表示,北京、天津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后,河北成为价格“洼地”,势必驱动一些企业尤其排放大户有向征收标准低的地区转移的冲动。目前河北省对企业落地设定了环评等严格的门槛,但如果不适当提高标准,可能会造成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又有污染企业进入。

  陈国鹰说,不仅京津冀地区,最好实现全国市场监管标准、排放标准、监管力度统一,使得企业处于同一个竞争水平线。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