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是第四个“北京湿地日”,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全市湿地总面积已达5.1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3%。其中,河流、沼泽等天然湿地2.38万公顷,占46.4%;蓄水区、水塘、灌溉沟渠、水田等人工湿地2.76万公顷,占53.6%。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北京湿地日”。18日当天,市园林绿化局在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北京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了湿地科普宣传品,还进行了科学放飞活动,2只红隼、2只秃鹫和四只鸳鸯在野鸭湖重归自然。
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通过打造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实施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构建湿地保护体系,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建立了野鸭湖、汉石桥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1万公顷。建立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沟国家湿地公园,批建了怀柔区琉璃庙、大兴长子营等7个市级湿地公园,总面积2400余公顷。组织开展了延庆曹官营、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马河黑鹳、房山佛子庄以及怀柔喇叭沟门湿地保护小区示范建设,总面积1345公顷。同时,围绕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北运河、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实施一系列湿地恢复及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恢复建设湿地4800余公顷。北京市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优化,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发力“十三五”,湿地蔓延京津冀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北京市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介绍,未来,将在在北部地区,以妫水河-官厅水库、翠湖-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重点,加快湿地恢复和建设。在南部地区,以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通州马驹桥-于家务为节点,恢复和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生态湿地和湿地公园,在总体上构建“一核、三横、四纵”的湿地布局,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全市湿地面积增加5%以上,60%以上湿地将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使全市湿地生态质量进一步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