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李莉 马文华 韩攀)在中国的大西南,有一片数世纪来旅人经久传诵的红色土地。它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因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这就是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
红河州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著名的锡都个旧,有滇南重镇蒙自,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而红河州热带、亚热带的立体气候特点,使其成为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和物种分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堪称“天然动植物园”,具有发展生物特色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在红河州还存在各式各样贴近自然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今,这些生产生活方式在绿色现代农业的指引下,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农业产业项目。
近年来,红河州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出了“一个中心、五个示范”的战略目标,构建红河州多元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代表红河州烟草产业、酿酒产业、水果产业、蔬菜产业、特色优质稻产业、观赏苗木产业、制糖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畜牧产业的红烟、红酒、红果、红菜、红米、红木、红糖、红药、红畜等九大“红系”优质农产品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红米:千年梯田生态红米
哈尼梯田红米生长期为180-210天,一年只产一季,亩产量不足常规稻米的一半。传统梯田红米品种极不耐肥,抗病性强,施化肥农药后反而会害稻瘟病等病害,导致颗粒无收。因此,梯田红米颗颗粒粒都显得弥足珍贵。
千百年来,当地人和外来移民始终保持着古老而又简单的传统耕作方式,引高山泉水灌溉,把农家肥、高山绿肥冲灌到层层梯田中,人工耕耘除草,三犁三耙。历经1300多个春秋的梯田红米,至今仍保留野稻基因,其基因比现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多了近3倍,且不退化,成为世界水稻史上不朽的传奇故事。
现代红米生产过程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稻田成了虫、鱼、蝌蚪的乐园,而白鹭正好以此哺育幼鸟。当禾田里的水位下降,竹阀门阻止了鲤鱼的潜逃,这一神奇的生态养殖方式,同时同地丰获了两大农产——鱼与米。如此充满智慧的生态养殖,即便今时今日也在为中国农副产品的自给自足奠定着基础。
在哈尼梯田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带动下,源自世界文化遗产地红河州的绿色、生态、养生特色优质红米产品声名鹊起,“梯田谷雨”、“大红屯”等著名品牌应运而生,并频频亮相国际国内各种交易博览会,屡获大奖。2012年12月,多项指标达优质米一级国标的籼型优质软米“佛稻1号”,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金奖;2013年10月,在第九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大红屯”梯田红米荣获金奖,“梯田谷雨”香红软米和 “红穗”云恢290大米双双荣 获银奖;2014年3月,元阳梯田红米、卧龙谷香软米,双双被云南省农业厅授予“云南六大名米”称号,梯田红米芳名独秀。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