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供给侧改革 海洋捕捞控制 在1000万吨以内
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水产品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中国正面临着渔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部在2016年底印发的《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强调,“十三五”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现代渔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尽管“十三五”期间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在加大,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但是渔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
《规划》提到,“十二五”时期,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700万吨,养捕比例提高到74∶26。全国渔业产值达到11328.7亿元,水产品进出口额达到203.33亿美元,贸易顺差113.51亿美元。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规划》提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等。
不过,展望“十三五”,渔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规划》显示,渔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此外,我国的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基础。
在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具体到渔业,其改革的着力点有三个方面,即更加有效地调整水产品供给结构、更加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和水体生态环境、更加有效地促进水产养殖方式转变。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称,《规划》在具体的产业目标上,以控制过剩的产能、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布局为目标。比如,水产品总产量在“十三五”末达到6600万吨,但中国在2016年底,水产品总产量已达到6900万吨,这意味着到2020年,要从6900万吨下降到6600万吨。这个指标不是约束性指标,而是预期性指标。这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提质增效、减量增收”,这就必须在国内捕捞上实现产量的“负增长”,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