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京市人大提出建议,调整完善该市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从2007年起,该市为了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实行公交地铁低票价,并以财政补贴运营成本。但随着运力成本上升,轨道交通总里程增加和客流量增加,补贴连年上升,已成为了日渐沉重的财政负担。2012年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补贴为175亿元,比上一年内增加18.1亿元。
但是,北京市地税系统,在2012年全部税费收入仅为2865.2亿元。相对于高达175亿元公交补贴,北京市在医药卫生方面支出仅为99.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6.5亿元,节能环保支出63.3亿元。也就是说,公交补贴已是仅次于教育之外的全市第二大开支,而这仅仅是补贴,尚不计算地铁新建轨道交通所需投资等其余公共开支。
公交补贴数额远超同样关乎民生的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节能环保,却值得商榷。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公交票价收入无法与运营成本收支相抵的情况,但对策却是借助市场,通过授权公交企业特许经营站台广告、优先或特许开发车站附近土地等方式来增加公交企业收入。例如JR东日本公司,其相当份额的收入来自于车站商业设施和金融业的收入。而我国香港的港铁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广告、车站商业设施和车站附近的地产等。
票价补贴本意是提高公交出行比例,但过度依赖票价补贴,一方面使公交企业失去自我创收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票价过低且计费时不考虑里程,使得无效客流出现,公交压力不堪重负,乘用环境恶劣,有车族宁愿舒服地堵在私家车里,也不愿意挤上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
其实,在适度补贴并确保公交公益性的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调控机动车牌的发放和保有,通过机动车牌拍卖所得来补贴公交,这一模式已经在新加坡证明更加行之有效。因为机动车出行,其占用的交通资源远远多于公交。如果按照上海牌照拍卖8万余元一张的均值计算,北京市每年配置的15万辆机动车指标,能带来120亿元的专项收入,足以缓解公交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学生,可以采取其它补贴形式。
沉重的公交补贴单靠政府加大开支已经勉为其难,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却能促进整个交通系统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决策者还在等什么?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