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南北丰田较劲:雷凌能否助广丰销量追上一丰?

2014-08-05 09:33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安井慎一出现在了雷凌上市发布会上,这即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同为全新卡罗拉和雷凌总设计师的安井慎一当然不能厚此薄彼,但他又如何自圆其说两款车在车身尺寸、轴距、动力系统以及内饰设计等方面几乎一致却并不是同一个车呢?

  当安井慎一仍在强调雷凌区别于全新卡罗拉之处就在于其以更加动感的细分市场为目标开发的车型。广汽丰田总经理小林一弘却坦言,中国汽车市场很大,完全可以消化雷凌和卡罗拉这两款车,并且雷凌填补了广汽丰田在中级车市场上的遗憾,通过这款产品希望可以顺利的接近一汽丰田的销量。

  实际上,南北丰田从销量上看多年以来都是“北多南少”。如果不是丰田意识到再不发力中国市场,可能会被大众、通用在全球销量上抛在后面,丰田断然不会把美版卡罗拉(雷凌)与欧版卡罗拉放在同一个市场进行销售。小林一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未来丰田会有更多这类产品组合投放中国市场。

  也就在今年上半年,七成主流合资企业均已完成或者接近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一半,但日系第一品牌丰田却拖了后腿,广汽丰田好在还完成了全年产销计划的45%,而一汽丰田销量仅占全年目标销量的38%,落后于所有其它主流日系车企。如此一来,难怪丰田在新车投放上开始“南北兼顾”。

  一汽丰田疲软

  丰田在华翻身寄托南丰田

  2014年上半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榜,前三甲依然是丰田、大众和通用,分别销售509.7万辆、497.1万辆、492.2万辆。其中大众同比增幅最高,按照这样的情况,大众极有可能下半年或反超丰田成为“老大”。

  查看丰田与大众的销量差距,主要还是在中国市场。2014年上半年,中国作为大众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销量上涨18%,至181万辆,而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仅为46.59万辆,仅为大众的25.7%多;2013年,丰田在华销售91.75万辆,大众则高达327万辆。可以说,自从2012年钓鱼岛事件之后,丰田与大众在华销量差距是越拉越大。

  不甘心的丰田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发布了其未来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战略目标,截止到2017年底的3年内,丰田将针对中国市场推出15款新车型,丰田在中国市场逐步实现年销量200万辆的阶段性规划。

  然而,事与愿违。丰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发展近况不同,其中一汽丰田已经连续3年未完成销量目标,今年完成销量目标的概率也很小,反观广汽丰田总体情况要好于一汽丰田。于是,丰田开始改变过往过于重视一汽丰田的战略布局,正在有意识的做到“南北兼顾”。

  “中国最大的市场在A级车市场,在这500万元的规模市场上,丰田只有一汽丰田的卡罗拉和花冠两款产品,”小林一弘表示,广汽丰田在中高级轿车市场上的成功证明了自己,公司缺少一款A级车产品,雷凌正是丰田在A级车市场上布下的重要棋子。

  雷凌补齐广丰短板

  经销商担心中日关系影响销量

  2013年,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分别销售汽车56万辆和30.36万辆,南北相差近26万辆;2014年上半年,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分别销售汽车25.12万辆和17.63万辆,南北差距缩小至7.49万辆。按照这样的销量情况,广汽丰田仅需年销量增加15万辆即可超越一汽丰田。

  巧合的是,小林一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雷凌2015年的预期销量为15万辆,2015年旗下中小型车占比要达到40%并冲击全年50万的总体销量目标。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广汽丰田一直依赖着凯美瑞及汉兰达两款车鏖战中高级轿车、中大型SUV市场,此前推出的FUV车逸致以及已停产的雅力士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相比而言市场份额最大、增速最快的中小型市场成为企业“短板”。

  基于此,广汽丰田在2013年年底和2014年7月底分别推出了小型车致炫和雷凌,而这两款车将扛起2015年广汽丰田40%的销量,尤其是雷凌将成为丰田能否保住全球销量冠军的关键。

  针对有经销商担心中日关系会影响到下半年的销售。小林一弘表示,政治问题不是我们企业所能解决的,但广汽丰田会做到不给经销商过高的目标,并且会根据市场情况做调整,贯彻我们把经销商利益放在我们的前面,让经销商感受到信心,感受到厂家与经销商是一体的,“实际上今年4月份、5月份凯美瑞销量有所下滑的时候,我们从6月份就开始调整凯美瑞的产能,目前店里压力不会很大”。(记者 王禁)

[责任编辑: 王伟]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