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9月起,中国自主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十二连降”。这是15年来自主品牌汽车首次遭遇的尴尬局面,在很多人看来,自主品牌汽车形势异常严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温室花朵长不大
在日前举行的2014首届“中国汽车品牌营销峰会”上,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高呼,号召我国8600万党员购买自主品牌汽车。而东风风神总经理李春荣直指,要学习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要用党纪国法约束党员带头购买自主汽车。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则提议“请处长以上干部主动买中国品牌”,甚至“科长以上干部,因为农村乡镇领导都够不上处级”。
对于汽车这样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自主品牌车企到底有没有权利要求政府部门的“特殊照顾”,一直是个争议很大的话题。不少与会者认为,用党纪或法律的形式规定党员、干部购买自主品牌车不具有可行性;不宜用文件来规范党员、干部的个人购买行为,不能把党纪规定扩大化。另一方面“特殊照顾”不符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用政策或法律扶持自主品牌决非长久之计;自主品牌不应该靠保护,而是要靠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能让自主品牌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业内专家的观点似乎更加理性:“自主品牌车企需要政策扶持,但过分的保护不能拯救汽车产业,反而是害了它,让其失去‘觅食’的能力。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只靠政策或者长期靠政策支持,那么这个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小虞如是说。
因此,自主品牌的发展和壮大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进一步开放国内汽车市场是迟早的事,自主品牌企业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脚踏实地在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非一味地要扶持、要补贴。只有在产品质量,技术核心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方能应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残酷竞争。
凭什么赶超对手?
无论在技术开发、品牌力、管理、人才、供应链规模效应,甚至是在国内的销售渠道等方面,自主品牌车企都与国际一流车企差距越拉越大,看人家什么都比你强,凭什么赶超对手?
不过,容易为人忽略的是,本土车企仍然有不少优势可以挖掘: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熟悉本土购车情结;从理解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到实现需求的速度可以比外资品牌快。只要适当时机出现,优秀的车企这个优势利用到极致,就有希望赶超对手。实际上,在中国国内这个主战场上,本土车企通过精准把握住市场新的需求特点而成功的案例已有不少。例如奇瑞QQ推出时,满足了一大批用户的需求,比同类车型通用的SPARK早上市大半年,迅速走红,是一个打好时间差的经典案例。长城汽车以国内SUV车型的井喷为契机,深耕哈弗品牌系列SUV,一度将长城汽车擢升为国内自主车企的销量冠军。而五菱宏光的成功也具有代表性,借助国内庞大的微客群体消费升级的机遇,一发不可收拾。长安CS75、CS35“双子”产品在市场的表现,更是给人以惊艳的感觉,在外观和内饰方面更加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精准把握了国人的购车心理。
就在大家哀叹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12个月销量下降,特别是看到老牌的自主车企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等销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时,却没有人注意到后起的长安自主乘用车、一汽自主乘用车、东风风神等销量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事实。因此,自主品牌完全不必妄自菲薄。越是在市场竞争复杂的时刻,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对自己须有正确认识和定位,静下心来搞研发、踏踏实实做产品。而政府主管部门要做的,不是急于出台扶植政策,而应该是给予大方向的引导,让自主车企自己走出困局。
“突围”非无稽之谈
当前自主乘用车的全面滑坡,是产业发展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但并不意味不能够突出重围。事实上,多家今年陷入下滑的自主车企,仍在潜心打造新车,力图通过更高品质的车型来改善现在被动挨打的局面。如吉利汽车正在借助沃尔沃的技术支持,打造一款全新车型GC9,是吉利迄今为止在设计、技术、安全性和驾驶表现力方面最雄心勃勃的汽车。而长安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的“跨越星空之旅”,更在一定程度上验证着自身品牌的挑战能力。此外,奇瑞、华晨等车企也在铆足劲进行着新车研发,预计今后几年将成为自主车企密集推出高品质新车的爆发期。
自主品牌如果同合资品牌拼技术、拼设计,那就相当于在直道上竞速,显然没有什么优势。但要是在价格和服务这条“弯道”上较量,自主品牌就完全可以实现逆袭。虽然合资品牌近年来不断“放下身段”,投入新产品使价格区间不断下探,但自主品牌在低价位的竞争中,仍然有着明显的性价比优势,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口碑。可以说,在低端轿车和SUV市场中,自主品牌并不输给合资品牌。
另外,近年自主车企在国内市场与合资车企竞争相对吃力,但在海外市场却颇具亮点,具备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这一区间合资品牌的产品。可以说,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毫不逊色。如比亚迪在电池车方面独树一帜,荣威550在外观和数字化方面令人称道,或将会成为率先“超车”的重要突破口。此外,未来5年是利用汽车互联浪潮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自主品牌完全可以把握这个时机,乘势而上。相信自主品牌只要树立信心、扬长避短,进行差异化竞争,突出重围并非无稽之谈,但需要时间、耐心和火候。(李永钧)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