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和石化资源日益减少,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广受推崇。然而,作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充电桩等充电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务院近期出台政策指导充电设施建设,各地也在根据当地实际加以落实。当前充电设施建设情况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需要亟待改进的地方?就此问题,本报记者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情况展开了调查。
在北京,新能源车因行驶不限号,摇号中签率高,而赢得公众的青睐。据悉,北京现有新能源车主6万多人,而且还在日益扩大中。但是目前,新能源车充电难,仍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充电桩充电有三难
一般来说,新能源车主购车后,厂家都会赠送一个充电桩。个人充电桩是慢充桩,使用民用电价格,很受车主们欢迎。但小区车辆管理规定,只有固定停车位的车主才能安装个人充电桩,而大多数老旧社区没有个人固定车位,车主们只得让个人充电桩闲置在家,无奈地选用公共充电桩。
那么,公共充电桩的使用是否方便呢?10月11日,记者来到北京石景山区苹果园南路物美公共充电站,正好看到一辆新能源车在此充电。车主严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滴滴司机,每天开着这辆新能源车拉活,对充电难有着切身感受。
一是充电车位被停车占用严重。记者在和严先生交流时看到,这处公共充电站共有6个充电桩,只有严先生在充电车位上充电,其他5个充电桩车位都被停车占用。当中有两辆新能源车开进车场,因为无法靠近充电桩,只好转了个圈又开走了。
记者现场采访了几位停车占位车主。他们表示,停车场并没有标示这是充电专用车位。因为没有人管,就图方便占用了。那么为什么停车场不进行专用车位管理呢?停车场一位张姓管理员告诉记者,目前为止,供电局没有和停车场签订合同,连安全协议都没有。此处本来有8个充电桩,有2个充电桩被充电车司机撞坏了。“帮我们呼吁一下吧,我们停车场强烈要求和充电桩管理方签订安全协议。不签协议,我们没法对充电桩专用车位进行管理。”
二是充电桩管理缺失。严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北京能看到的充电桩有三四个厂家的产品,操作模式都不一样。有时候,同一张卡,在这种充电桩上能使,在另一款机器上就不好用。还有就是充电桩经常出现吞卡或刷不上卡的现象。因此司机们都是买两张电卡以备用。“最大的问题是充电桩出了故障,很久没有人来修。”严先生说。
三是充电桩不容易找。很多地方的充电桩没有指示牌,非常难找。有的设在商场地下停车场,或找不到,或靠近不了充电桩位置。还有些充电桩设在小区里,晚上8点以后就不让进去充电。
收费与服务不匹配
采访中,一位开了近1年新能源车车主王先生向记者反映,当初买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原因就是后续使用成本低,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优势在慢慢削弱。“以前使用费用大概是汽油车的三分之一,最近已上升到汽油车的一半了。”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关于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31日,每度充电0.8元,充电服务费1.2元。“这是优惠价,但到了明年价格会怎么变,大家心里没底,也不知道这价格是依据什么来定的。”王先生说他有意见的是,充电涨价说是含服务费了,但却没看到有什么服务。
另外,在城区里充电,一不小心,停车费比充电费还贵。比如有的地方停车费1小时8元,而电动汽车充电,常常排队2小时也充不上,这都需要交停车费。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新能源汽车4S店里,也安装有充电桩,但主要是为该店客户服务。如果是外面进来的电动汽车,往往电费加价1元,而且也不是24小时服务,到点关门。王先生说,他认为性价比最高的,还是公共充电桩。“既然国家电网收取了服务费,就应该有对应的服务,至少有人管理,让车主有被服务的体验。同时也希望价格调整更加透明。”
管理亟待精细化
在采访中,不清楚充电桩管理的归属,是电动汽车车主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据国务院相关文件,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由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依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实行紧密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其中,能源局从严格标准执行、理顺价格机制、加强供电监管、促进互联互通、引入社会资本等方面加快完善充电服务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分别从规划建设标准、设施用地、消防安全和交通标志等方面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创造有利条件;国管局、国资委则分别指导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在内部停车场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业内人士建议,首先应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的要求,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公共资源整合力度,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同步建设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其次应适度超前,有序建设。着眼于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结合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充电需求,按照“桩站先行”的要求,根据规划确定的规模和布局,分类有序推进建设,确保建设规模适度超前。
第三要统一标准,通用开放。加快制修订充换电关键技术标准,完善有关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维护管理的标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建设改造充电基础设施,健全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的产品认证与准入管理体系,促进不同充电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高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责任编辑: 李振]